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当·斯密(17231790年),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18世纪初的英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追求个人利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类传统的利他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已成为一个大问题。亚当·斯密以《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这两部书立世,两部书却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性:《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他在书中提倡用“同情弱者”“悲悯苦难”“爱他人”“正义”“人性”“谨慎”“责任感”等去支配世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公民的幸福生活。书中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摘自魏进平:《古今中外名家论责任》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德情操论》出版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道德情操论》的当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船王”卢作孚曾经主持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里,他在实验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兴建工厂,创办学校,规划城区,绿化环境,建立运动场、报社,开办农村银行,还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他甚至在实验区民众俱乐部放幻灯片时,亲自手拿话筒,为峡区百姓讲解屏幕上出现的飞机、轮船、火车等,让乡民了解世界。得益于良好的基础,抗战时期,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重要迁建区,大量机构、学校进驻北碚,无数文人、政治家、军人在这里传下佳话。

——摘编自刘重来《被遗忘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19377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作孚即向全体职工提出:“国家对外的战争开始了,我们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在厂矿内迁运动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运送出川军队共计270.5万,武器弹药等30多万吨。大批学校,文化团体,医院等也由民生公司帮助下内迁大后方。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的附属产业和投资业共有7家,重点在采煤、机械、冶炼、纺织、商贸、建筑、金融等项目,为稳定和发展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卢作孚顺应时势抓住机遇,扩大投资、开发实业,努力实现其“实业救国”的夙愿,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

——摘编自汪洋《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卢作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
(3)综上,你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屠呦呦,193012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疾新药的研究,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与青蒿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群英,字希陶,湖南衡山人。她早年留学日本,很快走上革命道路,主编过《留日女学会杂志》,鼓动女界革命。回国之后,积极谋划组织武装反清起义,曾亲率女子北伐队,配合江浙联军参与攻克南京之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唐群英以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名义发表宣言书,从天赋人权的理论,说明男女在法律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她与张汉英等人联络全国女界,向中央政府请愿给还女子参政权,并要求写入《临时约法》。此后,唐群英又多次上书北京临时参议院,同样被否决。女子参政权运动失败后,唐群英等人主要转向办女报,为提倡女权不遗余力,但都遭到袁世凯政府的封禁。随后,唐群英积极推动女子普及教育,创办了衡山女子高级小学、长沙复陶女子中学、岳北女子实验学校等多所女子教育学校。

——摘编自李细珠《唐群英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群英对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仁东(1945—2017),“中国天眼”奠基人,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1984年,南仁东回国。他先后在荷兰、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天文机构进行客座研究,推进中国观测站进入欧洲网。他主导“中国天眼”研究历时22年,率领团队,仔细比对每个数据,对工程每个细节都不轻易放过,对材料和施工都进行精确控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工程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他还参加了探月工程早期科学数据下行和VLBI精密测轨方案论证。他首次召集全国高等教育天文选修课研讨会,向国家教委提交《关于加强高校天文选修课的倡议书》,自编教材《射电天文》。他还通过百家讲坛《寻找地外生命》,用科学思想影响公众与媒体对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认识。南仁东临近退休连先进工作者之类的奖项都没有得过,即便是“天眼”这样的工程,他获奖也很少,因为他总是把别人的名字放在前面。

——摘编自韩军《南仁东,一颗耀眼的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仁东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人民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
2020-09-0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2019-01-30更新 | 2065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张謇,江苏南通人,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传统教育,具有忧国忧民、匡扶天下的远大胸怀。1894年会试夺魁,高中状元,并走上仕途,担任翰林院编修。张謇早年与李鸿章私交甚笃,成为政治密友。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政局变动刺痛了张謇,愤而与李鸿章绝交,后来又参加强学会,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者,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的张謇政治上赞成维新变法,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道路,经济上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他曾撰文说:“救国为目前之急,比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而根本则在实业(即工商业)。”又说:发展实业应“听之民办”,重点应发展纺织业和钢铁工业。

材料二 张謇不仅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而且是积极实践者。1896年张謇慨然辞官,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私营企业,人们称之为“状元实业家”。张氏企业逐步壮大,尤其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资本、利润均创历史最佳业绩。但一战结束后,张氏企业逐渐陷入困境,到1926年张謇逝世时已处于破产境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张謇转向“实业救国”道路的多种因素。并比较张謇与李鸿章在发展实业上的不同。

(2)简要评价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

2016-12-12更新 | 98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