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4年,陈独秀在《说国家》一文中指出:国家要有一定的土地,国家要有一定的人民,国家要有一定的主权。该主张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展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C.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D.阐明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022-05-13更新 | 211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充是东汉时期思想家。谴告说是汉代天人感应论的核心,王充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批驳,他针对“谴告”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对于所谓旱灾是天神对人君骄横暴虐的谴责,涝灾是天神对君主迷恋酒色的惩罚,虫食谷物、老虎吃人是天神对官吏为奸的警告等神学呓语,王充都予以有力的批驳。王充在批驳谴告说的时候,指出自然灾异和君主、官吏的操行及政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使二者同时发生,也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本不是天的有意安排。他还指出,儒家的祖师爷为了让君主的所作所为符合自己的心意,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恐吓人民使其不敢反抗,御史动不动就抬出天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批驳谴告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充批驳谴告说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长沙人,历任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吏部、邮传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等职务。湖南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先驱者,是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大学之父”。他力主变法图强,废科举办学堂,主持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许多内容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奠基;作为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彻底革除京师大学堂封建书院旧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首创公派留学,深化大学教材改革,实行学生分科课程设置上减少老八股,增加自然科学,广为吸纳精英,筹措资金,修建校舍,扩大规模,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为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诞辰170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百熙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张百熙教育改革活动的主要因素。

2019-05-1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丁宝桢(1820—1886年)面对社会矛盾日益激烈的现实,开始思索如何谋求社会变迁,力主采西方之长以补自己之短,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洋务思想。

丁宝桢认为,“中国旧式战舰,诚远逊轮船之捷利”,自然处于劣势。须学习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制造洋枪洋船,“庶几机器精良,军储充裕,目可夺外人之长技,不致见拙于相形”。针对洋务时期懂得洋务的人才稀缺问题,丁宝桢指出,“臣窃以为欲造机器……仅可师其法,窥其意,而决不可用其人”。他在重视具有西方科技知识人才的同时,仍时时不忘儒学名教士子的培养。所选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对德的方面除三纲五常外,还包括了不以言利为耻的内容;才能的方面则要求具备察吏安民的才能,同时还应懂得机器制造,掌握枪炮使用方法,贯通中西,熟悉洋务。

——摘编自戴斌武《丁宝桢洋务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丁宝桢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丁宝桢的洋务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守敬,生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o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个渊博的学者。郭守敬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曾自己动手,用竹蔑做成浑仪观察天象。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参加了修订历法的工作。他建议,为了给修订历法提供依据先对天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观测准确地观测天象,就得首先解决仪器问题。古代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主要天文仪器是浑仪。宋代的浑仪构造复杂,圆环一道套一道,转动不灵便,还遮住了一部分视野,使一些星星落入观测的死角。郭守敬对浑仪进行革新,另制一种结构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

郭守敬挑选了14个具有天文观测知识的官员,带着他创制的简仪,分成几个小组,到设在全国22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各观测站的数据报到大都后,郭守敬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授时历》。授时历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颁行,比格里历早出302年。

——摘编自《科技巨人郭守敬》


(1)根据材料,概括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郭守敬成为科技巨人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人。官至宋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苏颂在开封府任职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在淮南转运使任内,他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的惨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同时谋划赈救后如何保持物价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苏颂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对违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苏颂关心民疾,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苏颂仁厚,必能抚安吴人。”

——摘编自白寿蠡《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苏颂为官时的主要政绩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颂为官行政之道。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詹姆斯门罗,美国第5任总统。从1787年起,美国就批准宪法问题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门罗积极支持以杰斐逊为首的、反对批准宪法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当时称之为反联邦派,以抗衡汉密尔顿为首的、拥护批准宪法的大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集团的保守派当时称之为联邦派。在对外政策上,汉密尔顿坚持执行亲英政策,门罗则追随杰斐逊,主张摆脱英国政治和经济的羁绊,坚持反对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杰伊条约,并大力宣扬法国革命,提倡与法国保持友好关系。

1816年门罗当选总统,在政治上坚持推行折中调和的方针。为了团结联邦派,曾南北周游,使两派没有分裂,在一定范围内趋于合作,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和睦时期”。

1823年,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这就是《门罗宣言》,提出“在已经获得、并维护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受到拉丁美洲各国的欢迎。

——摘自朱庭光主编《世界历史名人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门罗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罗宣言》的作用与实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8年,历史学家傅斯年正于北京大学求学,他倡导组建了学生社团新潮社,并担任《新潮》月刊主编。这本杂志用浅显的语言介绍西方思潮,以期将青年人的思想从僵硬顽固的陈规陋习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一期印数就几乎与《新青年》持平。

1919年5月,从蔡元培处得知令人失望的消息后,傅斯年积极参与了校际联络工作,并被推为游行总指挥。4日,约三千名学生向北京使馆区进发,傅斯年在向美国公使递交抗议信后,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以另一位学生领袖许德珩为首的部分学生坚持要到曹汝森的家,以羞辱这位对日秘密和谈的主要执行者,傅斯年阻止不住,只得“扛起大旗”。次日,在与许德珩发生争论并挨了一个耳光后,傅斯年拒绝继续参加任何进一步的活动。

——摘编自王泛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傅斯年创办《新潮》并大受欢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傅斯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材料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作为国民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他提出:“我们不独要革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的命,我们并且要革‘反革命派’的命,这才是彻底的革命工作。”在他看来,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还认为:“占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工阶级,那一派人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与军阀帝国主义者妥协,并压抑农工的人们,便是反革命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贡献。

2018-11-28更新 | 1016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1949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萨尔图草原打响,王进喜有幸加入战队。来自全国各地几万石油大军一下子涌到会战现场,生活和生产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王进喜则喊出了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他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井喷。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井喷被制服了……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就对工人们说:“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当时的会战工委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一时间,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铁人王进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人精神”出现的时代背景。

2018-10-11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