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政后的政治实践特别是面对列强欺凌的切肤之痛,酿就了张之洞由清高的清流派迅速向洋务派转变。1881年,张之洞被任命为山西巡抚,从闲散京官跃居为封疆大吏。山西残酷的现状促使他开始正视国计民生。他从革除陋规、整顿吏治入手,兴利除弊;清理陈年悬案、积案;劾革、褒奖部分州县官,为清政府荐举人才;设洋务局,创办令德书院,兴学育才;筹办山西练军、开发山西铁矿等。接任山西巡抚后,张之洞会见过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初次会见,二人意见并不相投,但在他读到了李提摩太介绍西方富强之术的著作之后发生了变化。后来张之洞还聘请李提摩太为顾问,为自己讲习和介绍西学。随着对西学的进一步了解,张之洞先后撰写了《札司局设局讲习洋务》与《延访洋务人才启》两份公牍。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奉调赴粤,任两广总督。中法战争,使张之洞饱尝物力财力匮乏、军械不利不足之苦,因而更加坚定了兴办洋务的决心。战后他开始建造军舰、筹办水师、创立军火工业、建立新式陆军广胜军,开设学校、建铸币厂,洋务运动全面铺开。

——摘编自李晓兰《从清流派主将到“中体西用”倡导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之洞由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2023-02-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1868111日-194035日)的救国之路年表(部分)

1892年,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902年,同蒋智由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4年,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5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各学科。

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学校建成健全的国民学校。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5年,与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组织华法教育会,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是通过此组织的帮助在法国留学。

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对近代革命和教育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蔡元培对人生追求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01-06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周(601-648),唐初宰相。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玄武门之变重臣、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立刻命人到常府请马周入宫,但马周并没有立即前来。唐太宗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他请到了皇宫。一番交谈之后,马周受到太宗赏识,立刻委以重任,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宰相),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徭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太宗均欣然接受,被唐太宗誉为“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他在去世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章统统烧掉,表示不愿意成为因经常数落皇帝过错而出名的人。

摘编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周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周活动的意义。
2022-07-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任嘉定知县、灵寿知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次年告假归里,康熙三十一年卒于乡。陆陇其为官清廉,出言耿直,是以宦途蹙滞,但他在清朝理学界却享有崇高声誉,史称:其所著迷,实能发前人所未发,弗诡于正,允称纯儒。乾隆元年,特追谥为清献,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有清第一个从祀孔庙的理学名臣。陆陇其为学以卫道自居,尤对象山(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的轻浮学风大加诋斥,认为率天下之人祸六经者,必此言也,提出必尊朱子而黜阳明,然后是非明而学术一,人心可正,风俗可淳。主张学者严辨儒学之真伪是非,强调格物对认知的重要性,格物之外无致知功夫舍格物而言致知功夫,则惟有良知耳。良知不可恃也,惟有主静耳,主静亦不可恃也

——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陇其成为理学名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陆陇其从事理学研究的活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董振堂(18951937),河北邢台新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先后考入北京清河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3年毕业后投身西北军,累任至师长。“中原大战”后被改编为26路军,前往江西宁都前线“剿共”。在中国共产党的言行感召下,于193112月毅然率领26路军1.7万名官兵发动宁都起义,投奔红军,被编为红军第五军团,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1932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此后,董振堂率部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以及第四、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大战。1934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担负殿后任务,先后掩护全军渡过湘江、金沙江。长征胜利后,董振堂率军奉命编入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19371月在保卫甘肃高台县城的战斗中战至最后,壮烈牺牲。

——据《董振堂辉煌而悲壮的一生》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振堂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振堂的优秀品质。
2022-05-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靖(570649)唐初名将,军事家。隋末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曾谋告发太原留守李渊有反隋意图。李渊入长安时被擒,李世民力敕得释,召为幕府。620年从世民攻王世充,621年,从赵郡王孝恭平定割据江陵的萧铣。后受命安抚岭南,得州96,户60余万。623年,以副元帅佐孝恭镇压江淮起义军。625年为行军总管,率兵击退进犯太原的突厥。太宗即位,李靖历任刑部、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629年与李绩分道出击东突厥,擒颉利可汗,北方安定,以功进封代国公,任尚书右仆射。634年主动请缨西征,任西海道大总管,次年平定吐谷浑。还朝后长期养病家居,不见宾客。637年改封卫国公。649年病逝,终年79岁。李靖一生战功赫赫,用兵灵活,著有《李靖兵法》,对兵学推陈出新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黄强《唐代开国名将李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靖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靖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9年,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家境贫寒的他设法坚持读完了2年德语、5年本科学业,于1936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1938年秋,李国豪赴德留学,他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这位年仅27岁的中国青年获“悬索桥李”美誉。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20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李国豪向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摘编自黄辛等《“同济之魂”李国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国豪在桥梁事业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国豪身上体现出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爱国将领施琅(16211696年),字尊字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历任总兵、福建水师堤督、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授靖海将军。

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帝采纳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等的建议,任命施琅为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福建,克期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年十月初六,施琅抵达厦门,日以继夜地整船练兵,督造器械,做征台准备工作。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辰时,施琅统率水师二万余人,东征澎湖,施琅指挥舟师经约八小时的激战,攻克澎湖。澎湖战役之后,台湾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施琅当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展政治攻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施琅入台后,清廷对如何治理台湾,曾有过踌躇。朝中许多大臣对台湾缺乏认识,竟然要放弃台湾,在此危急时刻,施琅然上了《恭陈台湾弃留之利害疏》,坚决反对放弃台湾。从1683年统一台湾到日本割台时,台湾人口从20万人增加到320万人,台湾从一个蛮烟瘴雨,地坊人稀之乡,变成为以美丽、富饶闻名的宝岛。

——摘滴编自叶昌澄《施琅与统一大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统一台湾的步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的历史功绩。
2022-0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謇(1853~1926年),江苏通州人士,1894年考中状元。不久,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张謇上折痛斥李鸿章误国之罪,言辞激烈,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发奋为雄,以雪奇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张謇痛感朝廷无能,开始将注意力转到教育和实业上来。1896年,张謇在南通开商务局,这成为张謇开创大生集团的开端。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此外,张謇又先后开办了一系列配套企业,如通海垦殖公司、广生油厂等。一战结束之前,这些企业一直是大量盈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民族利权,并开启了民族工业大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方面,张謇开办了南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除此之外,他还开办了博物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这些都是开时代先河的事情。张謇一生拥资巨万,却依旧简朴自励。他始终怀着一颗纯正的忧国忧民之心,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仍在为国家处于战乱、生民流离失所而痛苦。

——摘编自行人《张謇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为我国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值得传承的优良品质。
2022-01-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人。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等地方官,一直做到巡抚和总督。清初,罗城一地的“盗”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于成龙到此任职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他要求各县令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针对这种状况,于成龙规定:“一旦发现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则摘印,子补黜革候者按律拟罪。”他多以倡导地方绅士捐资的方式兴办“义学”,以便于当地寒门子弟入学:对政府任用的官员,于成龙反对论资排辈,坚持唯才华和廉洁优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任巡抚的于成龙,因积劳成疾于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赐谥"清端"。出殡之时,金陵数万人为之巷哭。

——摘编自彭字玉一代清官于成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为官期间的施政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于成龙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2022-0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