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夏鼐,1950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621982年任所长。经他的努力和倡导,《考古》文物》和《考古学集刊》等刊物逐渐创办,中国考古学会于1979年成立。他始终致力于促进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考古学研究,主持定陵和多处古代都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为证明江苏宜兴周处墓出土的带饰是银制而非铝制,他请多个科研机构鉴定、分析,纠正了早在三世纪的西晋中国便能提炼铝的错误说法。他还坚持以世界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考古学,在日记中他曾写道:“中国考古学之重要,在于以全人类的观点来观察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中的位置。”他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慎重、诚实的治学态度,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钦佩和赞扬,被誉为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摘编自王仲殊《夏鼐先生传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鼐对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夏鼐“坚持以世界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考古学”的意义。
2022-01-20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4岁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青少年时期,蔡和森就树立了“匡时救民”的远大抱负,立志改造中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与毛泽东同志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成为湖南先进青年的表率。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同志在长沙共同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筹备旅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组织在京的湖南学生,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1919年底,蔡和森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参与了领导勤工俭学学生的正义斗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蔡和森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当年立下的豪迈誓言,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摘编自王向文《康续蔡和森的革命精神品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和森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和森的精神品质。
2021-11-02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9年薛福成在《筹洋刍议》中,特别强调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以及协定关税三项对中国危害深重,强调应坚决抵制新的不平等条约,修订过去已经签订了的不平等条约;他认为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目前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觊觎中国领土的沙俄和日本,强调中国应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西方各国改善关系,并援助朝鲜、越南等国使之成为坚强的邻邦,同时中国也必须加强边防、海防;他认为中国必须振兴工商业,强调发展运输业、发展农业、发展工业是振兴工商业的三个要端;他指出变法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规律,强调中国在经济、技术、军事等很多方面需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取西方器数之学使中国实现富强,从而使中国不受列强的蔑视和宰割。

——摘编自易春秋《浅析薛福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薛福成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薛福成思想主张的特点。
2021-10-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盟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严复认为:治民之刑法,国人早已有之;治官之宪法则是我国所旧无。而控制和规范执政者和政府的根本大法,就是宪法。立宪政体中,政府尤其要守法,“其所守所由,草苹大经,必不可畔者斯为宪法,惟专制无之”。而要求执政者和政府谨守宪法和法律,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体制,因此,立宪要求政府遵宪守法,对国人来说,这不仅涉及政体的改变,也涉及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那么,如何使执政者及政府守法?这要求确认人民主权者的地位,确立保障基本人权的立宪宗旨。只有确保基本人权的不可侵犯,才能建立起有效“治官”的法治。他还指出:“立宪之国,最重造律之权,有所变更创垂,必经数十百人之详议。议定而后呈之国主,而准驳之。此其法之所以无苟且,而下令常如流。

——摘编自《严复的宪政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严复的宪政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宪政构想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04年,沈家本奉命主持修订大清法律。沈家本认为“欲明西法之宗旨,必研究西人之学,尤必编译西人之书”,主持翻译出几十种外国的法律法规和法学著作,并“遴选谙习中西律例司员分任纂辑,延聘东西各国精通法律之博士师以备顾问”。在大量翻译外国法律文献的同时,沈家本组织、整理考订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出版和重刻了唐以来的重要法律文献数十种,并为这些法律文献撰写序或跋,还对汉律、明律、唐律、大清律作了专门的研究,并作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沈家本立足本国,参酌各国,先后制定了《大清新刑律》《钦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破产法》等一大批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型法律。他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刑法之当改重为轻”为“今日仁政之要务”的认识出发,集中精力修改和制定新刑律。废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将死刑仅限于斩决、绞决,并减少死刑条款。由于清廷的变革步伐迟缓,《大清新刑律》未及颁布,清廷就不复存在,但沈家本的法律成果被带进辛亥革命以后的时代,成为民国政府的法治蓝本,他的工作奠定了后世法律进程的根基,堪称“百年法治第一人”。

——摘编自王华《大清新刑律》修订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主持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说沈家本对中国法治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有哲学著作《仁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于日本,订立了屈辱的条约。谭嗣同看到这个条款“竞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大为爽然自失”,悲愤异常,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他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这年适逢他而立之年,他自己说:“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三十以后新学,洒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之前,谭嗣同对西学并无多少了解,对西学采取的是盲目弹诋排斥的态度。日本师法西方自强进而打败中国的惨痛现实,使他感到“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从此思想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一变而为主张学习西方,振兴商务,开发矿藏,发展工业,改革税制。

——郭亚平《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材料二   在《仁学》中,谭嗣同猛烈地抨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他将历代皇帝都称之为“大盗”,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于传统儒学中“君民关系”,谭嗣同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他说:“在人类形成之初,本来无所谓君无所谓臣,大家都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各有生业,不能同时管理好各项事务,所以共同推举其中的一人为君。既然是共同推举,就不是君选择民,而是民选择君。既然是共同推举,当然是先有民而后有君,因而,君是末,民是本,而天下没有因末而累及本的道理,又岂有因君而累及民的道理?君既然是由民共同推举的,也就必定可以由民共同废掉。……此外,谭嗣同还对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了鞭挞,如他激烈谴责纲常名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认为重男轻女、女子缠足和男子可以妻妾成群,而“女一淫则罪至死”是“至暴乱无礼之法”,溺女杀婴更是“蜂蚁豺虎之所不为”的兽行。

——郭亚平《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谭嗣同在君民观方面的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哪一主张最契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进步意义。
2021-03-1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张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比较明确地提出这样的主张: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张之洞奏派张和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张謇与陆润痒却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实业救国”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孙思邀,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邀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林俊德(1938—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大学毕业后从事核试验研究达50多年。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等仪器,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和科学依据。其后将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等技术的难题。当选院士后,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2012年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住院期间,强忍病痛整理移交了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临终前他交待:把我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马兰。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摘编自《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楷模》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俊德院士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林俊德院士为代表的“马兰精神”的内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年冬,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了历史上最早的西医院——广州眼科医局。西医刚进入中国,有人认为是“妖术”,坊间还有洋医生“挖眼珠子配药”的传说,因此,即使声明免费医治,医局开业首日仍无人求诊。

——《南方日报》

材料二   广州眼科医局诊治病人人次


——李丹《近代在华西式医院探微:广州眼科医局研究(1835年—1855年)》

材料三   现在世界上各医院普遍采用的“挂号制度”的最初形式,它是伯驾在广州眼科医局设计创造出来的。同时,伯驾最先在医院内试办学校,广收生徒,并按近代学校制度训练教师和学员,造就我国医学校的雏形。《礼记·祭义》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伯驾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推行解剖学使当时广州的医学人士产生了观念上的变化,他们逐渐地和西医融合,相互补充。伯驾开创了女子入院接受治疗的风气,为中国妇女的健康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同时在思想上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伯驾鼓励中国青年留学,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潮的限制,他的提倡未能得到实践,但其思想对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李莉《试论美国传教士伯驾1834—1842年在华活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医的心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西医心态的变化及西医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0-01-2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