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实证中国。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据此标准,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


(1)据此标准,中国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哪个时期?(单选)(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教材中讲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有评论说"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为文明分期提出来了中国方案。

材料一   


   

——刘斌、王宁远《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材料二   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300年)


   
(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3)随着世界各地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的进展,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会发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标准。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中国方案中文明的标准有哪些?
(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文明标准方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2023-09-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中,特意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体现了(     
A.历史遗址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B.中华文明起源于安阳殷墟
C.历史遗址是历史研究唯一资料D.我国加强对自然遗产保护
3 . 古代史分期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史学家施展在《枢纽:3000年代的中国》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古代曾经有过三次大的结构性变迁。分别是:一、封建社会,在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终结此一均衡的技术进步,在于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以及竹简的应用,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自我瓦解,精神进入到自我反思阶段,东亚轴心文明在中原大地上展开,思想自由地奔流……二、豪族社会,从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三、古代平民社会,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1)材料里的“封建社会”,主要指西周时期____制度和____制度相互补充,所建构起的社会秩序。
(2)“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自我瓦解”,君主权力加强,同时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有(     )(双选)
A.封君封臣制B.郡县制C.等级君主制D.官僚制
(3)宋代社会与之前的社会相比,确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合所学,你认为有哪些重大变化?
(4)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标准是什么?对我们认识历史有何帮助?
(5)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历史研究中的分期?
2023-06-2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改革开放。

某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主题为“改革开放”的课题研究。教师通过资料检索,出示材料一。

材料一   



   

(1)上述六张图片分别从哪一领域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师提供经调查访问后收集到的口述回忆,出示材料二

材料二   农民干活的积极性高了,也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富余劳动力有做工的,有养殖的,有做买卖的、搞运输的,收入都大大增加……1975年、1976年全部靠集体,我们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到1981年,人均年收入超过了500元,增加好几倍……到这个时候,不单单是我们改变了,整个广东乃至全国都在变了。

——原中山县板芙公社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


(2)这则口述回忆可与材料一中哪张图片反映的信息相互佐证?简述理由。
(3)以下是小钱同学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主题,收集的相关史事与理论,请你按照推进的历程排序(填写字母)
A.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E.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F.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若要深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除了上述材料,我们还可以挖掘哪些有效资源?
2023-06-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满江红》

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播,小明同学对这首词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和他一起探究。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这首词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宋辽对抗时期B.南宋与金并立时期
C.宋夏和议时期D.北宋与金并立时期
(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的“胡虏”、“匈奴”等民族当指(     
A.匈奴B.突厥C.契丹D.女真
(3)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

在进一步研读该词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以下是他收集到的一些材料。

证伪派证实派
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
(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
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
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摹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

——以上材料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4)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
(5)通过对《满江红》词作者真伪的考辩,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
2023-04-13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华夏”探源

历史学习中,“华夏”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某班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同学们在调查初期因溯源考虑,找寻了商代卜辞中________的记载,发现了“夏”字,指代夏朝遗民之族群;“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单选)(     
A.陶文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2)随后,他们发现《尚书·周书·武成》中出现了“华夏”二字:“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目前认为记录了“华夏”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_。(单选)(     
A.实物史料B.图像史料C.口传史料D.文献史料
(3)为探究“华夏”的含义,他们寻找了更多材料:

A.(西域高昌国)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B.臣闻……明王创业,必先(治理)华夏而后(治理)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C.天监否德,于是命运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二》

D.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材料体现了“华夏”的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
(4)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认同“华夏”这个民族称号。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时期列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史实各一例:
秦朝: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华夏”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代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传世文献资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明理由。
2023-04-13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霸陵之谜

2021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确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之陵墓——霸陵,破解了千年来关于霸陵位置的争议。

(一)汉文帝其人
(1)《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刘恒)“年八岁立为代王”,建都于晋阳。这反映了汉初地方管理制度为(     
A.刺史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2)据史载,汉文帝首创“赐物存问”,赏赐八、九十岁老人帛絮和酒肉等物品,以示尊重与慰问。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     
A.官员选拔B.社会教化C.户籍管理D.社会保障
(3)汉文帝与继任者在位期间,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轻徭薄赋,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二)考古霸陵
(4)根据汉代文献,结合元代记载与明清时的祭祀碑,传统观点认为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考古工作者采用地波探测法等科技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考古调查,未发现任何人工修建或开凿的遗迹。这说明(双选)(     
A.官方史料研究价值较低B.考古发展促进史学进步
C.文献、考古需相互印证D.年代久远的历史不可信

2016年,白鹿原“江村大墓”受到盗扰,为确认保存状况,考古工作者对其及附近的窦皇后陵等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

材料一:“江村大墓”出土陶俑。陶俑数量众多,墓中陪葬品相较其他帝王简朴很多,无奢侈物件。

材料二: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

(5)结合所学,从史料证史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二如何印证汉初的时代特征?
(三)印证霸陵

材料三:“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器府”等官印。

材料四:呈“亚”字形的“江村大墓”与“窦皇后墓”示意图。

材料五:(“江村大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我们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6)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总结“江村大墓”被确认为是霸陵的理由。
2023-04-12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遵循一定的体制,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

材料一(永乐元年)西洋刺泥国遣使来朝贡方物,“因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其税”。成祖认为:“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1.材料一里的中外贸易属于什么商业贸易活动?从材料可知,这类活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以下符合朝贡体制的事件是(     )(双选)
A.东汉时倭国使臣来朝B.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C.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D.中英签署《南京条约》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珍藏一《万国来朝图》,是乾隆辛巳年(1761年)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创作的。画面大气磅礴,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在雄伟威严的皇宫中,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万国的使节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云集太和门外。在左右两侧的指定区域内,人头攒动,朝贡者手拿锦旗,上书各国国名,等候着乾隆皇帝的接见。



3.从《万国来朝图》可以研究乾隆朝的哪些历史细节?(三选)
A.宫殿布局B.对外交往体制C.工业水平D.社会救济E.官员服饰

材料二尽管大清朝每年元旦确有外国使臣前来朝贡,但离“万国来朝”差了十万八千里。准确地说,“百国来朝”也没有。当时清王朝57个藩属国和31个朝贡国,在皇太后七十大寿这一年的元旦,来朝贡的只有10多个国家。

——许家祥:《“万国来朝图”的神话》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万国来朝图》的史料价值?
2023-04-0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关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小明在阅读两本教材时发现记载有所不同。

观点一: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观点二: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200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


(1)上述两版教材关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不同?
(2)要论证观点一,下列哪一则史料更为可信?请说明理由。

(3)要论证观点二,下列哪些史料更为可信?
史料A
《穆天子传》“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程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纽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史料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史料D
新闻报道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肩前的一处痔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水中,有一个窟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4)综合上述史料,你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的开辟,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
2023-01-18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是人”与“斯人”。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   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1)《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3)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01-14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