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社会转型的研究有利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

材料一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摘编自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材料二   国内学者通常在四层含义上论及社会转型,即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以及转型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学以及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和哲学等许多相近学科,都纷纷提出了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或实现了社会转型的论断,发表了大量以社会转型为主题的论文和论著。

——摘编自刘少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分析18-19世纪时期中西方出现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出现的国内外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未,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增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仗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宫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肉食需求的增长,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

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乌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规定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43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相比,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