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自《丘吉尔演说集》

材料二   欧洲经济共同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上蓬勃发展,政治上权威和影响也随之增强。到20世纪60年代,英美“特殊关系“不再那么特殊,美国与西欧的接触更加频繁。美国对欧洲政策进行了有限的调整,美国强调自身的领导地位,并提出“大西洋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治和外交利益向欧洲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经济统计》

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出口贸易增长率(19511961
欧洲共同体六国英国英国对欧洲共同体英国对英联邦
4%2.3%9.2%→15.4%50%→32%

——摘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转变及启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三环外交”方针产生的背景并归纳其思想核心。
(2)与二战后初期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外交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 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19世纪社会矛盾深刻的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可怕的大火。下列作品与此风格相似的是(     
A.《拿破仑加冕》B.《自由引导人民》
C.《拾穗者》D.《向日葵》
2021-02-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科技中心迄今发生五次大转移[注:古代中国一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一德国(1810-1920)一美国(1920-至今)],共同推动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各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兴衰缘由综合来看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影响,国家政策走向,是否具有良好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三方面因素,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之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捕编自杨明艳《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规律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其中某一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形成。(要求:内容要包括背景、表现、影响以及发生转移的原因)
2020-12-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的肇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020-03-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目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中国人早在西汉发现了“勾三股四弦必五”的特例,然而勾股定律在西方则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哈雷彗星的观测记载,但该彗星却是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研究发现了76年的周期而命名为哈雷彗星。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分析“天文历法”的发达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揭示中国古代科技的什么特点?
(3)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研究特点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角度,分析科技在明清时代不能深入发展的原因。
2019-10-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渔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

——孙世海《中俄<北京条约>到底割占了中国多少土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破坏了我国哪些权益?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材料三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四   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9月19日,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仪式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门前启幕。1128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世孙孔端友带族人南下扬州。后宋高宗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兴建家庙,孔氏南宗就此形成。由此可知,孔氏南宗的形成主要背景是(     
A.绍兴和议B.靖康之变C.安史之乱D.澶渊之盟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教育平民化

材料一   自中世纪起,英国贵族就是社会的主导阶级,只有贵族、高级教士等社会上层的子弟才能接受正规教育,社会下层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他们往往认为教育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不愿意去为了受教育而占用劳作时间。然而,16世纪以来,城市发展带来的商业、贸易、管理等职业的出现以及一系列由私人捐资创办的慈善学校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教育的阶层,使教育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

——据杜冰川《英国贵族精神与精英教育传统探析》等整理

材料二   明治五年(1872年)8月3日正式颁布《学制》,它与日本近世教育相比,它打破身份限制,推出四民平等(四民指日本封建时代士、农、工、商四等级)的全民教育理念。允许平民进入各类学校,明确否定了过去教育“把学问当作士人以上之事”,做到“从现在起教育应普及全体国民(贵族、前武士、农民、手艺人、商人和妇女),要使农村中没有文盲家庭,家庭中没有文盲成员”。

——摘编自杨洋《明治前期教育改革再思考:兼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之个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以来英国教育平民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平民化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明确提及要“反霸”,“承诺中美双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并且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任何国家”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B.该公报发表的相关背景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C.中、美都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诉求
D.该公报发表后中美之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