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洲社会与欧亚社会在最近的1000年里发生碰撞。在哥伦布时代,欧亚社会在粮食生产技术(包括武器)、政治组织、文字等方面,都比美洲社会更具优势。三组终极因素可以说明欧洲人的优势:第一,人类早就在欧亚大陆上生活;第二,欧亚大陆的食物生产效率高,原因在于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第三,欧亚大陆内部的交流、生态屏障没那么难以逾越,不至于妨碍大陆内部的交流。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   1900 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铺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中国读者可以读到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成代议制可以对东方国家的变法运动或改革发生影响。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牵一发则动全身的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与欧亚发生碰撞时,欧洲居于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0年前后世界形成有机的整体的背景。
2023-03-1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4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大举入侵,东罗马的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著作,纷纷逃往西欧避难,部分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学校名叫“希腊学院”,专门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资本主义萌芽滋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变得一致,紧接着许多西欧的学者强烈要求恢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犹如一阵春风,缓缓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大旗就此随风飘扬。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

作者

生卒时间

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

1473-1543年

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

1843-1546年

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并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欧种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因此,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但是,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20世纪初,张骞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摘编自杨晓雯《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材料二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过程。剧情发展到最后,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手下来报,日本来侵,韩复榘(山东地方军阀)弃城逃跑。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了,最后说出“这是什么军队,这是什么国家!”最终吐血而亡。

——摘编自吕伟俊《韩复榘统治下的山东商业》

材料三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总的说,是一个爱国的阶级。他们办企业的思想,可概括为“实业救国论”。作为一种理论,它是虚谬的,因为在当时国际国内条件下。若说办实业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不过是幻想。但是作为一种行动指针,它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寿亭“最终吐血而亡”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实业救国”举动的积极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此时中国的隋朝和唐朝兴起,朝鲜的新罗崛起,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对朝鲜的几次入侵都失败,这使日本的大和政权的威信一落千丈,统治阶级加强了对部民的剥削和奴役,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争夺部民和土地的斗争不断,从而加深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了探索改革之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他仿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王室和贵族对部民和领地的控制,把全国的土地和部民都作为天皇的土地和部民;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改革中央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学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孝德天皇的年号叫大化,因此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摘编自贾建梅《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7 . 材料一   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替代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替代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19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摘编自凌唯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探究》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归纳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节选(2019年11月1日)

材料二   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这样就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于是造成汉字的一种演变趋向——简化。……所以在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里,我们就能发现好些逐渐简化的字形。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材料三   1909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简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停止推行。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又叫“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中国香港林明峰《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的背景。
(3)分析简体字推广的重要意义。

9 .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材料二读图:遵义

材料三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请问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在遵义召开过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代中国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南京大屠杀?

2017-12-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