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眼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guda、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探究三则史料关于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欧洲气候、地理环境无法自行生产甘蔗,因而糖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商品。15世纪,葡萄牙人在适合种甘蔗的地方生产砂糖。17世纪之后,荷兰人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思《糖的征服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并分析蔗糖在欧洲流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日本学者川北稔在《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一书中以砂糖为独特视角,展现了相互独立的世界各大洲逐渐联为一体的过程。内容涵盖了八世纪初阿拉伯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引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使地中海沿岸各岛都开始盛行甘蔗种植,并开始了强制奴隶劳动。新航路开辟后,甘蔗种植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传到美洲,十九世纪拉美的独立运动驱赶了欧洲殖民者,但甘蔗种植园经济后遗症影响深远。尤其讲述了十六、十七世纪砂糖大量生产和普及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悲惨命运,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力量的角力。看似离得很远的历史事件,却通过砂糖找到连接点。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简介

(3)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模仿材料三,选择砂糖以外的一种物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该物品与历史关联的书名,并为该书写一份简介。(要求: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0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汉文帝的霸陵考古发现,其陵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器皿以陶制为主,与文帝“欲为省,毋烦民”的遗诏相吻合。这说明(     
A.实物史料比学术资源更加可靠B.历史真相都可以从考古中还原
C.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相互印证D.文献材料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2024-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峙三(18861967)湖北鄂城县人,以下内容节选自他的日记。

1901104日:“朝廷近日已下诏改科举制度,不用八股诗赋取士,师命以后每夕读《古文观止》。”

“前日(190592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欲求时务之学,自以住学堂为有出路。”

“(两湖总师范学堂)下午第一、二堂物理学……教习三泽力太郎,日本博士也……因余为初听物理学之人,甚快意,笔记特详。”

“予前往速成师范,无理化二科,今日初看试验,颇感兴趣。”“余喜音乐课,余时觅风琴练习之。”

“今日上课,堂中授三角。去冬几何已教完,小代数亦快教完,以后或可教大代数。予每以算学为苦。”

——摘编自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教育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4 . 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节选自 1901 年 2 月 14 日《上谕》


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史料价值。
2023-01-12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约公元35年-约公元103年),其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该书,书中记载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基本源于官方档案。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亲自测量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根据材料,简析《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023-04-21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图2 孔子像拓片   图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据此,指出图1、图2所属的史料类型。
(2)任选图1至图3中的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对所示文物或人物进行介绍。(要求∶内容包括时空信息和历史价值,叙述逻辑清晰。)
2022-12-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史诗”。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下面对其作品说法正确的是(     
A.杜诗的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B.杜诗情感彩浓厚,无法作为史料使用
C.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可以证史、补史
D.杜诗作为二手史料,可以起到诗文证史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太宗实录》是北宋史官修撰,完整记载宋太宗一朝22年史事的官方史书。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史学家编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取材丰富。《实录》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原始性,而《长编》的史料价值在于繁复和考异。据此可知(     
A.《实录》的史料价值高于《长编》B.《长编》是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低
C.《实录》与《长编》可以相互补充D.《实录》能完全真实反映历史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