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在美塞尼亚西南海岸找到了传说中由涅斯托尔统治的派罗斯王官;1953年,英国人文特里斯成功解读线形文字B,证明它是一种古老的希腊语。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古希腊文明史被提前到公元前2千纪。这说明(     
A.历史研究依赖于考古学成就B.新的学术成果拓展了历史认识
C.历史解释推动了历史学发展D.史学研究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相对于诗文小说等纯文字作品,晚清画报最大的特点在于,图像唯恐不古,文字唯恐不新。如图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十一日北京《日新画报》第20期刊载的《韩文公》。


注:图中的文字为:唐朝韩文公因为唐皇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的死骨头),上了一道折子,说是佛本不灵,徒乱人心,请将佛骨或用火烧,或扔水里。又把迷信无益的道理说得狠真切,因此得罪,贬赴潮州。喝!敢情破除迷信的事,从古就有啊。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022-09-05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届高三8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