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2 . 英美两国是最早实行文官培训制度的国家,他们的文官培训制度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后,随着政府规模与责任的增大,特别是文官职业化趋势的发展,对文官进行培训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这一法律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的尝试,并从此开始了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管理与建立培训制度的历程。此时,美国工业领域正在兴起一场“科学管理”运动,为现代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出了极富效率的方法与原则,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这使一些长期关注文官制度改革的人看到了“官僚体系采用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文官管理之中”的重要性。美国文官培训工作得到了包括联邦政府在内的社会诸多方面的关注写重视。在借鉴英国文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做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准备性工作,推动文官培训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二战后培训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之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普遍重视文官培训工作。英国文官培训包括一般性的行政管理知识与行政技术,也有政策执行和制定所需的基本能力。其核心目的是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有专家、学者指导下的系统性培训,还有自己指定教材、独立阅读资料的自学。通过制定《就业与训练法》等相关法律,政府将文官培训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了具体规定。鉴于通才型文官难以造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英国强化和提高专业技术性文官的地位,培训多注重政治、法律等基础知识。文官培训工作不再由政府垄断,而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在美国,效率成为驱动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官培训课程涉及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包括在岗培训、岗位轮换、案例研究等培训方式。政府通过政令或立法的方式为文官培训活动提供了严格的立法保障。美国坚持以培养专家型文官为导向,注重提高文官的专业技能,强调文官独特工作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的虽然各类大学和私营机构的培训工作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政府拥有文官培训活动的最终决定权,掌握“文官培训总方案的设计和总预算的下拨以及使用”。两国文官培训活动均取得显著成效。对20世纪的代以来的中国公务员培训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贯料《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文官培训活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英美文官的培训活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美文官培训活动对当的中国公务员培训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

——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洪纤巨细、绵亘不断,这与档案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密切关联。商周时期,文告、策命、法典等文书档案记录于兽骨或青铜器上。其中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档案,主要用于保存宗族及宗庙的重要历史及其它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同一时期还有简册档案。西周时,许多重要档案均“书之玉成,成之金量,置之宗庙,登于天府”,被视为“宝物”,以求得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缣帛和石刻档案。

——摘编自潘晓红《中国古代档案发展历史剖析》

材料二   秦朝律法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入柜封印。据《史记》记载,刘邦至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亦载:“兴汉,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东汉以后,统治者制定了不少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如宋律规定;地方各类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入年应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大明律)则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在中国,历代档案典籍异常丰富,除史官修史可以随意参阅库内档案外,其他官员学士“罕有窥其美富者”。

——摘编自樊如霞《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档案发展的思想文化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朝以来古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影响。
2020-04-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     单位:万(余)
1860年1890年
上海23100
汉口2080
天津19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的萎缩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近代工业的发展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63次组卷 | 47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考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最早见诸于《周礼》。及至北宋,统治者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发展了汉唐以来以临时救济和时断时续的常平、义仓等为主要内容的救荒之政。王安石变法更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力图抑制豪强,惠及流民、饥.民。徽宗时期,将设置于京师和部分地区的救济机构向全国推广。南宋时,随着朱熹等人的大力推行,荒政在国家大政方针中的地位空前提高。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二清代荒政集历代之大成,涌现出大量备荒、救荒的著述,如《康济录》《荒政辑要》《赈纪》等,广为流传。自皇帝以下,户部筹划组织、各地督抚主持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荒政。地方一旦遇灾,经报灾、勘灾、审户等基本程序后,确定救荒措施,期间的用人要求和时间限制,载入《大清会典》及《户部则例》中。清廷常年耗费数百万银两用于救灾,同时民间大量的义仓、义庄以及日常慈善事业兴起。如雍正四年两淮盐商捐银二十四万两在扬州建仓积储,名日盐义仓;道光七年乡绅潘曾沂于苏州罄其田二十有五顷建成丰豫义庄,以备荒年平粜及诸善举之用。

——摘编自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荒政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前期荒政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荒政。
2021-07-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1-08更新 | 646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