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后,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空前高涨。教育改革者主要由晚清以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群体组成。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感召下,以教育为业,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革新,力图教育教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于1912210日借《教育杂志》,提出了著名的“五育并举”思想,阐明了共和国培养健全人格新人的重要性。“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黄炎培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影响1915年赴美国参观,目睹美国职业教育的实绩,坚定了推行职业教育的志向。他建议要从制度上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小学阶段就注意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打基础作准备;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作为谋生之预备;高中阶段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校,进行职业训练就业后继续接受职业指导和补习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1922年的学制改革,并在“壬戌学制”中得到了体现。

——摘编自陆玉芹《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的近代教育》

材料二 按照传统的保守主义思维模式,英国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精英,即绅士,而绅士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英国传统保守主义的思维模式固守传统的学徒制度,冷淡了现代职业教育。英国在1562年就颁布了《劳动法》,又称《工匠法》,该法把存在已久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确立为一种正规的学徒制统一了全国的学徒训练(该法施行至1814年才废除)。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贫民子弟均可接受技艺训练,此时期还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手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制的技术与职业训练水平。17世纪末,伦敦和其他大城市建立了贫民习艺所,1723年,英国颁布了《贫民习艺法》,致使贫民习艺所附设的工作学校(亦称工艺学校)大量产生,这种工作学校只提供半熟练的工业训练,并且向贫民灌输道德和社会标准,进行初步的识字教学。18世纪后期,从这种贫民习艺所出来的儿童成批地拥向北方的工厂去当学徒,成为纺织业与英格兰早期工业化所急需的廉价劳动力、直到19世纪末,英国大部分技术工人还是通过学徒制培养的。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教育改革的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2-01-14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被称为“翡翠项链”,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被竞相模仿。而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于是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人类具有以他们的想象力改造自然景观的才具与义务。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得到众人纷纷响应。1893 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后来建成的这个公园体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不以行政区划设定边界,体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又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另外该体系从框定边界到设计修建,再到管理完善,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决策。最后,本着对民主的信仰,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

——摘编自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一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传统自 然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人与万物同类平等。西周的周道,在绿化养护上开先河。秦汉古蜀道翠云廊两旁古柏绵延三百里,是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后又有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和明清的官道等等古代绿道。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于是2010年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后表现突出的深圳绿道以展现改革开放成果、保护区域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纽带为理念,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让绿地这一-休闲空间让全体市民触手可及。在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

——摘编自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一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时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珠三角区域绿道与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相同点,并概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独特之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史学的发展

材料一 秦汉时期史学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作为通史巨著的《史记》的出现,和作为朝代史巨著的《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了前所未有史学规模。《史记》《汉书》被后代列为历代“正史”之首,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以致于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时期的史学的宏伟成就成就,就是“正史”的创建。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各皇朝为了表明自己统治的正统,对修史十分重视,史官制度有相应的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史家。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篇在讲到魏晋南北朝史官建置时说“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亦有虽为秘书监,而仍领著作郎者。”私家修史在这一时期也非常盛行,涌现出一批在野的史家。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数量剧增,种类繁多,这可从《隋书·经籍志》中大体看出,《隋书·经籍志》撰成于656年,史书类总共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这些书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这一时期史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史家对史学内容认识的开阔,人物传记和地方志的编撰也兴起了。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史学有了划时代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受“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影响,北京地铁建成了一条不符合运营要求的“战备线”。1978年,北京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而且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3分钟间隔运行方法,地铁早、晚高峰的拥挤现象得以缓解。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向新城转移,由地铁等方式组成交通网连接通州、大兴等新城。到2050年,中心区至较远的卫星城可在70分钟左右到达,为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

——摘编自王德兴《北京地铁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地铁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