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权意识

出处内容摘要
邱伟云、严程《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边疆概念群研究》宋代虽然有海界之说,但却没有将海洋本身纳入对国家疆域的思考;明代虽然已经十分关注东南沿海问题,但仍然作为“海域”,而非“海疆”问题进行讨论;近代“海疆”作为一个概念,成型于清代晚期。
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
郑剑顺《严复的海权观及海军建设思考》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如果中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
曹立、何广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权观。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提取上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海权意识的状况加以解释。
2024-02-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双语学校2024届高三1月学科素养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中的世界史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英国殖民扩张历史的一个缩影。2017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图1为百物来源图,图2为本次展览平面图和相关展览内容。




(1)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殖民扩张历史的一个缩影”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2)如果让你设计一次与中国海外文物相关的展览,说说你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2024-01-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好年代”

19世纪晚期至一战爆发前,法、英、美、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作为“美好年代”。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

“美好年代”中的巴黎

时间事件
1872巴黎人口达到185万
1874麦克马洪作为第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入住爱丽舍宫
1875巴黎歌剧院正式开放
1879在巴黎安装第一个电话系统
1883成立第一个女子高中——菲妮罗高中
1884法律强制要求街道安设垃圾桶
1885市议会允许妇女在巴黎医院担任实习生
1889出版第一本电话簿;博览会参观人数达到2500万人
1895第一家老佛爷百货开业
1897第一座电影院开业
1900第二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地铁1号线开通;法律通过允许妇女从事法律工作
1905第一个地下公共厕所在玛德莲广场开放
1906巴黎人口达到272万
1907第一位女士获得在巴黎开出租车的执照
1909巴黎建造第一条汽车单行道
1912巴黎举办第一届世界网球锦标赛

——据滕子辰《 “美好年代”巴黎的城市改造》

(1)巴黎是如何体现法国“美好年代”的?
(2)你能从哪些角度去证明“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请举例说明。
(3)综上,评价一个时代应坚持什么原则?
2024-01-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权不断发展完善。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史实
15-16世纪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订立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划定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线以西归西班牙,线以东归葡萄牙。1529年两国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在太平洋中再划一线,将全球海域划分为二,两国垄断海洋通航权。
17-18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提出海洋自由原则,遭到以英国人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反对。18世纪后,英国放弃“海上控制论”转而支持主张把海洋划分为领海与公海的主张。此后公海观念逐渐被普遍接受,相应的立法和规则也不断涌现。
19-20世纪在经过了欧洲国家一系列的海战后,1856年欧洲七国签订《巴黎海战宣言》,宣布废除私掠船制度,确立保护中立船和海上封锁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论,海洋大国开始重视对制海权、海上贸易运输规则、海战规则以及海战人道主义保护立法。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兴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出台。它重申传统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事项做出了规定。但某些海洋强国却动辄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构建《公约》之外的海洋法律秩序。

——摘编自马得懿《海洋法律秩序生成:历史脉络、法治困境与海洋法权》


据材料,围绕“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
2024-01-19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旧唐书》中关于唐初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出处
李守素者,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守素尤工谱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祥究,当时号为“行谱”。卷七十二《李守素传》
敬淳尤明谱学,尽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以来,无及之者。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时,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卷一八九下《路敬淳传》
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中宗命冲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卷一八九下《柳冲传》
(1)指出史料反映了唐初怎样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历史总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结合材料中的史料说明上述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外交思想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剿夷抚夷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商战抗夷“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以夷制夷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中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蒋梦麟、何炀松等为代表的留美学者开始对美国史学讲红了译介与引进.标志着我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的起步。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主要通过苏联学者的著作间接了解西方更字的发展概况用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批判取代严肃的学术研究。国内的差国史学研究王要服务于对盖幽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史进行揭露与批判的政治任务,沿有开属对美国史学的深入研究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反映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现状的相关者述大量被译介到国内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相继设立了研究美国问题的研究所、研究中、和研究室机构,中美历史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数学者开始从历史主义和科学史学的方法和理论上去研究盖国史学史的相关问题,促使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的进程作出理性考察与评估。通过反思,学界逐渐消退了“西学热”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而趋干求实与稳健.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摘编自徐良《百年来中国大陆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史学史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指出其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10-13更新 | 5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历史教科书的目录能够反映编写者的史学研究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表为陈隆波等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的目录。

目录
第一编人类的原始时代及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第二章农拼言牧的产生和氏族社会的繁荣
第三章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和原始文化
第二编早期文明游牧部落于农耕世界
第四章文明的开端两河、尼罗河流域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第五章文明的新源地和早期文化交流的发生
第六章早期游牧、半游牧等部族的迁徙与农耕文明
第三编大帝国的形成和古典文明的全盛
第七章从亚述到波斯西亚北非军事大帝国的更选
第八章从分立到统一南亚和东亚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
第九章从城邦到帝国地中海区的统一
第四编国际交往的扩大蛮族入侵和奴隶制时代的结束
第十章四大帝国的并立和国际交往的扩大
第十一章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第十二章蛮族入侵与奴隶制时代的结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写者的史学研究视角(至少选择两个视角加以分析)
2023-10-09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

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前,域外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之说,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等方面的异同比较论证中国文明源自外来。传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克伯里的“西来说”。1894年,拉氏认为:“整个中国文明只不过是巴比伦文明的退化模仿”。多数学人“骇其说之新奇,先后从风”。五四之后,拉氏西来说受到民国学人的质疑、批判,并与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

1921年,外国人安特生开始在河南仰韶进行考古发掘。通过比较仰韶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纹饰后,安氏认为:“吾人就考古学上证之,亦谓此等着采之陶器,当由西来”。对此,民国知识界虽有所指摘和质疑,但其学术影响深巨,国人多有肯定和赞赏。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挖掘。基于此次挖掘,李济认为:“我们还没得着十分可靠的证据,使我们断定在中国所找的带彩陶器确实发源于西方。”……30年代末之后,对安氏的质疑与批判则成为普遍之势。

3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者相继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等地组织考古发掘,出土了中国以外地区所不存在的史前时代之遗物,这昭示着中国存在一个不同于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由此域外学者逐渐放弃了纯粹的“西来说”,转而多采“渗入说”或“影响说”。而此时期,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之本土说成为当时我国学界的主流议题。

——摘编自吴原元《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在晚清民国知识界的回响及启示》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的流行情况,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