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C.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
2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086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假如康熙皇帝是在慈禧太后死后继承帝位的,他的命运与溥仪大概不会两样;但如果让溥仪成为顺治皇帝的继承人,清朝的历史肯定也会与现在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出(       
A.历史进程是由英雄人物引领的B.时代和个人素质共同影响历史进程
C.皇帝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D.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0年,曾坚定支持科举制改革的梁启超发出言论:“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此种言论与当时士人多有契合。以上材料可用于探讨(       
A.清政府立宪运动的局限性B.维新变法运动的后续影响
C.科举制对时代潮流的迎合D.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6 . 《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学者钱穆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如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解释
《秦汉史》(1931年,作者时年36岁)《国史大纲》(1940年,作者时年45岁)
设“五经博士”汉武之置五经博士;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称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
儒生公孙弘的任用武帝时,“朝廷儒者实犹未盛”, 大臣之任用“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

——摘编自张耕华《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两本著作的解释有何不同?
(2)分析材料,谈谈影响其不同解释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一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D.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 . 某学者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评论道:“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负责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据此分析可知,当时欧洲(     
A.习惯法成主要审判依据B.逐渐以罗马法作为基础
C.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D.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季因应社会变革逐渐形成多达数万人的留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学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在广泛开展“西学东渐”活动的同时,通过学术文化交流、组建留学生社团、进行中国问题演讲、创办编辑报刊、翻译撰写中国题材作品等方式,为“中学西传”开展了大量活动。其所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改善了域外对中国与中国文化认知,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概念做了很好的注脚。

——元青吴鲁锋《清季留学生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降随着遣使驻外制度的实施而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官群体,在驻在国频繁参加公共活动,演讲、展示和介绍中国;发表、出版大量著述,系统宣扬中国学术与文化;尽力结交当地官方与民间人士,传播中国古典文艺与经典。这些文化传播活动使域外民众拓宽、加深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内容,直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当地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赞誉,对域外一定程度上破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作为中学西传的“官方渠道”,清季外交官在国外履职期间开展的中国文化传播活动在驻在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相关活动无法突破晚清时期政治和外交关系主宰局面的桎梏。

——元青李春晓《清季外交官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及其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6-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探究秦朝短命而亡是历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影响以下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
作者观点出处
贾谊(前200-前168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杜牧(803-852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苏轼(1037-1101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上神宗皇帝书》
A.思想认同B.史料来源C.研究视角D.主观动机
2022-06-01更新 | 307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练习(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