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集教育、学术和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注疏,注重道德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自我钻研为主,强调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另一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术讲会,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辩。书院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管理,又要担负主要教学工作。书院经费主要来自院田,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书院不向学员收费,还要供应伙食、提供住宿,这极大地制约了书院的发展。

——摘编自李华《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之异同》

材料二   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形成于12世纪,巴黎大学的学生最初是商业领域的学徒,学生必须交学费,其管理模式是教师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则是学生型大学。它们都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教师自由地教授学问、传播知识,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与教师争论。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遵从通才教育宗旨,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文艺学科属于普通科,学习“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中世纪大学被公认为中世纪最有价值的三个遗产之一,其学科的设置和学术辩论氛围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戴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书院“鼎盛于宋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异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至19世纪初,美国社会没有幼儿教育这一说法,更没有幼儿园这样的机构。但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实现幼儿教育机构的美国化便成为势之必然。在整个19世纪,领土的不断扩大和欧洲移民的大量进入使美国文化的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同时,也使移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幼儿教育来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移民子女从幼儿时期便进行美国化教育,而幼儿园便成为主要的依托。19世纪以来,在美国不少教育工作者引进的教育理论中,不乏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他们对美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美国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1837年美国一位著名人士所呼吁的那样:“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摘编自刘形《近代美国幼儿教育体制的美国化历程》

材料二   英国幼儿教育是在18世纪后期“自由”与“博爱”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为纺织厂的工人建立第一所幼儿学校;1911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德普特福创建“户外保育学校”,招收所有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贫民和工人的幼儿。在英国,由于受到卢梭、欧文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正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1988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第一次在英格兰和威尔逊实行全国课程,加强了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干预。20世纪90年代以后,《兰伯尔德质量报告》和《皇家艺术学会报告》都强调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兰伯尔德质量报告》建议学前课程应当建立在八个主要学习领域,《皇家艺术学会报告》指出,应当为所有34岁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蒋盈《英国幼儿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美国推动幼儿教育体制美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美国相比,近现代英国幼儿教育体制的特征,并谈谈英美两国幼儿教育体制的启示。
2021-12-0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革命根据地先后出版了《红孩儿读本《共产儿童读本》《少队游戏》《少队体操》《先苦后甜三字经》等系列充满了革命气息的教科书。19378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カ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实行以抗日教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抗日根据地教科书的编写呈现繁荣局面。如,太岳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课本》、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战时读本》等,这些教材讲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讲到了怎样争取战争的胜利以及世界的和平,甚至专门有一课叙述如何建立新的中国。

——摘编自李彦群《抗日战争时期的教科书出版与历史使命》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国家相关机构着手审读、修改、新编统一的教科书,在思想、内容、编写体例、课程策略、学科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课本之外编写辅助教学用书、各方人士参与其中、变个人著述为集体编纂、全国统一定价等。当时的这些做法对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摘编自张金桐、李云龙《除旧与开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编教科书编纂特色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编写教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新教材编写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科书编写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观念,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华夏和蛮夷,却不视为一个个并立的国家。到了宋代,开始从天下主义,出现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苗头。宋、辽、西夏的对峙,宋人开始有了边界和边界意识,这种民族和国家观念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对于本国知识的专有权利意识开始萌芽,动摇天下主义的观念。

——葛兆光《宅兹中国》

材料二   自从第一块英属殖民地弗吉尼亚开始,英国移民以及后代构成了这块大陆数百年间族群的主体,北美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沿袭母国的英格兰民族主义,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实英格兰的价值观。然而,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称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国萌生出早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识的萌生有何相同之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但是,中国古代的济贫往往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同时,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摘编自唐钓《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1978年起,政府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1986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全国经过从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到精准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级)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

——摘编自燕连福等《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济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
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
14.871.597.085.017.429.69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021-06-13更新 | 9261次组卷 | 45卷引用:课时39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拉丁美洲(当时称伊比利亚美洲)独立战争正是发生在一个智力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矿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来解放生产力。因此,殖民地时期教育的世俗化改革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学内容,到18世纪后期,西属美洲大学的课程中已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一些科学性报刊以及印刷厂的建立,既在殖民地创造了一种科学文化,又激发了独立成争所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的觉醒*私人图书馆藏书对于解放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民众,尤其是土生白人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追求科学和“有用技艺”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的组织,这些机构促进了殖民地在化学、矿物学、天文学、植物学、医药学和外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材料二   随着拉美科学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的殖民地形成了一批科学和技术精英阶层,这—阶层在出现之初便不独立于政治事务之外,而是积极参加独立和民族国家建设运动,将科学转化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使科学彻底与殖民地的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爱国科学”和“民族科学”的产生,催化了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拥有启蒙思想和新知识的科学家及知识分子不但为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愚础,而且是独立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白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运动前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科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