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女权”一词出现在 20世纪初,而与"Feminism”对应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却在“五四”时期才出现。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妇女问题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知识界普遍承认“二十世纪有急待解决之大问题三:第一为劳动问题,第二为种族问题,第三为妇女问题”,“妇女问题是社会改造中的一部分”。

——节选自杨联芬《新文化运 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

材料二“女性力量”在过去一年里经常被提起。 在不同的领域,新时代的中帼追梦人冲在一线展现着自身的魅力,精彩地诠释了当下中国新一代的女性精神。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语录

“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2022年6月5日再次升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语录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一支队伍的进攻核心,就要承担很多东西,这是一种责任。”

——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语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女性精神的价值。
2022-07-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9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022-01-21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尔后的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在冷战结束后不久,民族主义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期的重要性下降,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接触空前频繁,国际贸易、资本、劳务、技术等市场已经把全球社会联为一体。但另ー方面冷战时期被压抑的民族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苏联、东欧地区,一些在高压政策下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民族主义诉求,由于苏东剧变造成的失控和动荡,一下子释放出来,民族分离主义活跃。与此同时,以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为表现的民族主义纷纷出现。很显然,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势必给21世纪世界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摘编自《20世纪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说明19世纪前后半个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必给21世纪世界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2021-12-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是人”与“斯人”。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   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1)《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3)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01-14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致田是密云县十里堡供销社党支部副书记。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用职权谋私利,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受到人们的好评。有一次,老王的妻侄找他要买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他说:“这是分配物资,不能走后门,如果我带头违反政策,开后门,那店里不就乱套了?”去年秋天,老王的孙女到供销社想买点猪油,别人就背着老王给卖了八斤。孙女临走时,老王发现她车子上捎着个纸盒,扒开一看,原来是猪油,便对孙女说:“我是负责人,应当带头遵守规章制度。我们走后门买油,群众怎么办?”孙女只好把油如数退还给了供销社。

——1978年7月14日《北京日报》《亲孙女买猪油走后门,王致田顶歪风腰杆硬》


(1)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此报道是否可信,并说明理由。
7 . 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8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10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中国是皇权和绅权分治的大帝国,国家行政权力仅延伸到州县一级,广大乡村的秩序主要由乡绅控制。尽管历代设有里社、保甲之类的乡治组织,但并非正式行政机构,实际效果也不理想。乡绅群体的构成是多元化的,既有地主、富商,也有致仕官员、生员,他们或可控制当地经济,或以特殊身份勾连官僚系统,或因渊博学识得到众人敬服。当然,乡绅群体仍是每个家族的一员,且拥有重要地位。乡绅会主持水利建设,自发赈灾济民,兴办义学教育。乡民们对安宁和土地的诉求就这样寄托于乡绅身上。

——摘编自郝秉键《试论绅权》

材料二   清末科举制废除后,传统乡绅中的优秀分子大多在城市追求进步事业。而部分留在农村的乡绅“迂者八股外无所知,谲者把持公事,惟利是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抓手,开始改造农村社会。乡绅的统治在很多乡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等领导人一直强调防止“和平土改”和“恩赐式土改”,通过举行诉苦大会等方式揭露劣绅行径,让乡民为审判劣绅的“人民法庭”提供案件线索。1950年底,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在500~3000人不等的范围内建立基层政权。1951年4月,政务院又要求各地“缩小乡行政范围”。

——摘编自孟庆友《人民法庭对绅权的转化和替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绅权在中国古代乡村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乡村绅权的背景和途径。
9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先中世纪欧洲的主要书写材料是价格昂贵的羊皮纸,书写的材料限制了文化的普及。这种传播文化的落后状况同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新文化的客观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正在这时,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十四世纪末,随着大量价廉物美的纸张取代羊皮纸成为通行的书写材料,随着意大利印刷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的希腊、希伯来文古典著作风行欧洲大陆,以及通过对印刷业的大力提倡和印刷书籍的大幅度降价,这个尖锐的矛盾便迎刃而解了。……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在十四世纪初,火药……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有工业和金钱,而这两者都为市民所占有。因此,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由于指南针的应用,地图准确性加强,而哥伦布正是凭借着从意大利学者托斯加内里那里得到的,根据“地圆说”所绘制的海图去扬帆探险的。

——摘编自沈定平《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材料二   1713年康熙发布圣谕,在蒙养斋设立“算学馆”,翻译西方历算著作,编写《律历渊源》等书籍。……有人认为,康熙之所以热衷科学,带有政治动机。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个多么有能力有智慧的皇帝,满人也并非‘蛮夷’。”……不断来华的传教士受到朝廷的重用,是件让大部分的中国人心理不舒服的事情。但由于中国的士大夫几乎没有受过科学教育,很难在这一领域与他们一拼伯仲。在这种情况下,“西学中源”的说法渐渐盛行,康熙也说:“算法之理,皆出于《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他认为一部好的历法,一张准确的地图,一套数学、天文学和韵律学的系统理论,就能保证江山永固。康熙的算学馆更多的只是整合旧知识,《律历渊源》编纂完成后,算学馆完成了使命而终结。

——摘编自江菲《康熙与路易十四时期的科学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算学馆”使命终结未能推动科学热潮的原因,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3-2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天壹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