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秦朝颁行《田律》《工律》《厮苑律》等,所以秦朝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B.《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所以中国古代医学水平领先世界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2 . 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贫富差距B.完善福利制度C.稳定社会秩序D.构建医疗体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同时代的哲学家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
B.严复的评价比杨时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公正
C.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沿海沿江地区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沿海沿江城市成为新的工商贸易中心,城市的新兴产业和社会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就业和谋生的机会,于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清末民初城乡之间移民和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城市人口发展较快的时期,城镇人口的数量从1912年的3700万增至1928年的5100万。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二 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其它城市人口增长也很猛。人口激增,城市房屋已无法满足需求,致使现有的住宅十分拥挤。城市长期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长远规划,エ厂区和住宅区混杂在一起。在匹兹堡,数百家エ厂排出大量的废气,有“烟城”之称。大量的废铁、炉渣倒入河中,污染了城市的饮水源,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20世纪20年代汽车开始涌入城市街道,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拥挤带来空气污染和噪声。

——摘编自刘建芳《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及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人口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知
A.王位继承制取代了禅让制B.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C.“家天下”局面开始形成D.历史记载任后世的人随心所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
A.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B.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C.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
D.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
2022-01-12更新 | 2257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2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8 .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事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就说过:“贤者与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们的思维进程在15世纪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15世纪90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折: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自其成立时就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就有800多万战争难民。他们当中有在战争时期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而从欧洲各国抓来的劳工,大多数来自罗马尼亚、波兰和巴尔干诸国;有受法西斯迫害的幸存犹太人(主要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等国),大多数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和老弱病残;还有为躲避战争的人。再有,战后初期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又有一些政治"难民"流入西方盟国在德国的管辖区。另外,使难民问题更加复杂化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盟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上曾决定在战后将捷克、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200多万德国族裔迁到德国。因此,战后这些国家出于对德国的仇恨,遂将其境内的德国族裔大批驱逐出境。

——摘编自梁淑英《国际难民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主要的难民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难民产生的原因。
10 .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021-12-27更新 | 1470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