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在历史研究中,“求真”乃第一要旨,故史料的考释与史实的考辨的重要性最容易得到关注。但也有学者认为“求是”同样不可或缺。“求是”,就必须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确切而深入的历史认识。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致力于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
B.对文献史料的辩证分析有利于研究历史
C.史料真伪决定了能否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D.历史认识能否深化拓展取决于史料本身
2023-12-21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新特点。
(3)综上材料,简析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 . 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据杨俊明、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始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英国产业革命,由于工业区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以后,其城市化进度开始趋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1979~1982年,欧洲高城市化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少得最多,达到-18.4%。

——摘编自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衰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2022-07-0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后,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空前高涨。教育改革者主要由晚清以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群体组成。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感召下,以教育为业,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革新,力图教育教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于1912210日借《教育杂志》,提出了著名的“五育并举”思想,阐明了共和国培养健全人格新人的重要性。“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黄炎培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影响1915年赴美国参观,目睹美国职业教育的实绩,坚定了推行职业教育的志向。他建议要从制度上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小学阶段就注意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打基础作准备;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作为谋生之预备;高中阶段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校,进行职业训练就业后继续接受职业指导和补习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1922年的学制改革,并在“壬戌学制”中得到了体现。

——摘编自陆玉芹《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的近代教育》

材料二 按照传统的保守主义思维模式,英国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精英,即绅士,而绅士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英国传统保守主义的思维模式固守传统的学徒制度,冷淡了现代职业教育。英国在1562年就颁布了《劳动法》,又称《工匠法》,该法把存在已久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确立为一种正规的学徒制统一了全国的学徒训练(该法施行至1814年才废除)。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贫民子弟均可接受技艺训练,此时期还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手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制的技术与职业训练水平。17世纪末,伦敦和其他大城市建立了贫民习艺所,1723年,英国颁布了《贫民习艺法》,致使贫民习艺所附设的工作学校(亦称工艺学校)大量产生,这种工作学校只提供半熟练的工业训练,并且向贫民灌输道德和社会标准,进行初步的识字教学。18世纪后期,从这种贫民习艺所出来的儿童成批地拥向北方的工厂去当学徒,成为纺织业与英格兰早期工业化所急需的廉价劳动力、直到19世纪末,英国大部分技术工人还是通过学徒制培养的。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教育改革的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2-01-14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孟英(1808-1868,名士雄,字孟英,号梦隐,浙江伐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其幼承父训,立志学医。王孟英潜心告研岐黄之术,“学书不唯书“尊古不泥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或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医学理论。他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天士、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对温病学术加以杭理、归纳和总结,著成《温热经纬》。该书是一本温病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孟英另撰有《霍乱论》,全书分病情、治法、医案、药方四篇。这是一部防治霍乱的重要专著。他还注重医学文献的整理,对多种医书或选录,或参订,或辑刊。人们将他与叶天士、薛生白、吴通并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自此名垂中医学青史。

——摘编自胡玲等《清代医家王孟英生平及医学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孟英对我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孟英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021-09-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强调在疾病发生前就做好预防,平时坚持体能锻炼,培补正气,才会有足够的免疫力。当疫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医者会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迟在秦代就制定了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报告制度。在中国古代,商朝就有法令制裁在街道倾倒垃圾,周代设有负责道路打扫和清洁的官职,东汉时毕岚还发明了可用来在街道洒水用的机械。古代也很注意在城市建造公厕以保证卫生,强调不吃过时变质的食物,同时,中国人素有饮用热开水的习惯,并用丝布遮盖口鼻以防粉尘和口气污染。历代医学家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如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奋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历代医学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剂,如唐代孙思邈的雄黄丸,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等。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教会医院的建立和西方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医生单独行医、坐堂问诊,或应邀上门服务的模式。医院里每一位新病人的姓名、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症状、入院时间等都记录在卡片上,并交给病人,同时,每位病人的处方都被医院保留下来,以便为病人再次就诊时提供参考。改变了中国古代个体的行医行为,由最初松散的医学社团组织形式,向具有社会性质的职业或行业转变。一些教会大学开始在其内部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在教会医学校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也开始开办医学校。早在1907年,医学传教士创办的中华博医会华中分会印制了《免传染肺疹症之法》的传单,告诫民众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吃饭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脏水,不吃发霉、腐烂、变质的食物等。民国初年,天花、疟疾、霍乱等流行传染病频发,危害惨重,西医采用隔离、消毒等科学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摘编自陈雁《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材料三   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大力推行种痘,进行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国家不仅注意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而且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武汉城市发展】

材料一   自从张之洞奠定了武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之后,武汉市政建设在20世纪前半叶尤其是民国中期获得长足进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成为特别市,一批曾经留学欧美具有西方市政理念的专家型官僚如刘文岛、吴国桢、董修甲等执掌汉口市政,城市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独立的具备现代政治形态的城市政府正式建立: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意味的城市组织条例被批准实行;汉口特别市的建制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城市规划的制定、功能分区的划定、一系列城市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出台,将城市的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之中:市民对城市的责任观念、公共意识开始形成;市容市貌大为改观,现代化都市风貌初具规模。

——涂文学《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二   武汉市1949~2018城市化率(%)(注:城市化率为城市非农人口/总人口)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武汉城市现代化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的武汉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美国(北美)的捕鲸业

早在英国殖民北美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已经开始捕鲸作为食物或用于物物交换。北美殖民地建立后,有些地区开始发展海岸捕鲸业。17至18世纪中期,欧洲城市的照明需求迅速增长,鲸油因亮度高且无异味成为当时油灯的主要燃料。这推动了北美捕鲸业的发展,捕鲸范围扩展到北大西洋南部海域。

18世纪末,鲸油成为优质的工业润滑油,主要用于润滑火车等大型机器。欧美各国对润滑油的巨大需求,刺激美国不断革新捕鲸工具,可捕猎的鲸鱼种类繁多,数量不断增加,捕鲸业进入繁荣时期。在19世纪浪漫主义蔚然成风之时,女性曲线美成为服饰设计追求的目标。鲸骨因其轻薄、可塑性强等特点,成为欧美时装的重要材料,推动北冰洋捕鲸区域的开拓。美国捕鲸业在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

19世纪60年代开始,因受战争冲击和石油取代鲸油的照明、润滑地位,美国捕鲸业急转直下。20世纪初,弹簧钢应用于服装生产成为压垮美国捕鲸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北美)长达三百年高强度的捕鲸活动对鲸鱼种群造成了严重破坏,打破了原有的海洋生态平衡。


(1)阅读材料,概括近代美国(北美)捕鲸业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美国(北美)捕鲸业的兴衰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1-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