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据如表可知,二位学者均强调(     
1884年德国学者花之安在《史学项谈》中提出:“论史尤贵考求古迹,如上古之碑记、器皿、古物留传,皆可資吾考据,此皆足以广见闻而资博识也。
1902年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在《社会学》中说:“欲研究原人之状态,自区区旧器遣物外,无适当之方法。”
A.历史史料是研究认识历史的基础B.旧器遗物在研究上古史中的作用
C.认真考求古迹必能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多元有助历史研究深入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地域。……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

——摘选自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古代世界人类文明的特征。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简析文明成果A与D的史学价值。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史料运用时应注意的原则或方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境污染是工业革命的“副作用”。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保运动业已兴起,贵族在一定意义上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事实上,他们作为最富裕的人群,林田和地产广阔,受污染影响的概率更高。1864年,在德比伯爵和斯坦利勋爵共同推动下,《碱法案》通过,对工厂主排放污染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英国近代环境保护思想最早可溯源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热烈赞颂湖区美景,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最初想法。著名社会改革家奥克塔维亚·希尔发起过“花园城市”运动和住房改革计划,致力于改善城市下层阶级的生活环境,以缓解日益紧张的阶级关系。此外,19世纪英国的一系列宪政改革削弱了上院职能。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促使贵族主动投身环保行动,使自身成为了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大潮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思安、刘景华《19世纪英国贵族与环境保护》

材料二   西方国家在环境污染发生初期,采取过一些限制性措施,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如英国1864年颁布的《碱业法》、1876年颁布的《河流防污法》等。1970,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 ,发表《东京宣言》;1972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工作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20世纪70—80年代,这些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这样,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贵族积极参与环保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2023-04-0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四重用柯尔伯进行财政制度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使法国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路易十四奉行"朕即国家”的政策,强化君主主权,进一步打击封建贵族,这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使得法国的精力“合理化”,从而大增了法国宫廷可以对外使用的综合国力,基本奠定了法国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民众的向心力和做为法王臣民的自豪感有所提升,人们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也趋于一致,法语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也慢慢流行起来,从而使得法国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李兵等《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各国推翻封建制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毕竟是侵略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抗,点燃了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压倒了人们对宗教的忠诚,这是前所未有的。德国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于1871年完成了国家统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了起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战争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戡乱史”。这表明(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呈现B.立场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
C.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这段历史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应系尧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开始于三皇五帝时期
B.神话传说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价值
C.陶寺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辽河地区的杰出代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2022-09-23更新 | 362次组卷 | 21卷引用: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其中表演的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索……百戏之类”,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因此体育性组织——“社”就应运而生。如弓、弩的“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等。元日走城、元宵走夜、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

——摘编自宋旭《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材料二   欧洲市民体育形成于11-13世纪左右,伴随城市重建和市民保卫城市自治的运动而产生。为了保卫城市自治,市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市民基于职业不同组成的行会,也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欧洲市民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卫城市的军事训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学徒格斗和底层市民的节日狂欢等。

——摘编自张爱红等《中古时期中国和欧洲市民体育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市民体育发展的共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
13.27亿1.70亿0.60亿18.35%一35.29%
7002.07亿0.58亿27.05%
11003.20亿3.01亿1.00亿31.25%一33.22%
14003.74亿3.50亿0.75亿20.05%一21.43%
16005.79亿5.45亿2.00亿34.54%—36.70%
17006.79亿6.10亿1.50亿22.09%一24.59%
180011.24亿8.14亿3.40亿30.25%一41.77%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