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之前“中国”一词常具备三重含义:一是在地理空间意义上,“中国”即“以诸夏领域为范围者,其次是指国境之内者,再次指京师者”;二是在政治或地域空间意义的基础上,“中国”一词又派生出文化层次上的新观念,指代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三是指代超越各具体朝代的贯通性国名。迨至两宋时期,由于辽、金、西夏等政权对于宋王朝统治的侵扰,宋人话语中“中国”一词所对应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边界意识的萌生、民族认同的强化等等,甚至有学者认为彼时的中国观念已经具备了某些现代国家意识。

——摘编自郑双《对宋人中国观的再考察》

材料二   用“欧罗巴”一词,大约在中世纪偏后时期。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维也纳“和平会议”重塑了欧洲的政治地理。18301848年的欧洲革命是推动欧洲联邦思想的重要契机。这几年,西欧的各种社会思潮是非常活跃的。1891年在罗马举行国际和平大会,敦促欧洲的所有和平团体,致力于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到20世纪,“欧洲观念”随着欧洲联盟的诞生和扩大,已经超越了圣皮埃尔和康德的理论阶段,也超越了十九世纪的舆论和运动的阶段,而成为欧洲联合的一种精神支柱。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前后“中国”观的变化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观念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022-07-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