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兰克学派关于“世界历史”的观念,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和发展,最初,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以兰克为代表的“兰克学派”。

对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来说,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没有遇到大危机,整个社会洋溢着信心和乐观主义,这成为兰克学派及其观点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克在其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的前言中写道:“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发生了”。同时强调,“我的注意力将放在(欧洲)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该学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史料,因为其认为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是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稿等。而进入20世纪,其光芒逐步褪去。

分析兰克学派史学观盛行的历史背景。依据材料,简要评价其史学观念。
2024-01-20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旧唐书》中关于唐初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出处
李守素者,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守素尤工谱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祥究,当时号为“行谱”。卷七十二《李守素传》
敬淳尤明谱学,尽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以来,无及之者。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时,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卷一八九下《路敬淳传》
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中宗命冲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卷一八九下《柳冲传》
(1)指出史料反映了唐初怎样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历史总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结合材料中的史料说明上述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自幼受《春秋》影响颇深,继而作《史记》,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抱负。《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地理等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司马迁记述历史,“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直笔,展示了他一代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

——摘编自张迪《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司马光曾叙述了《资治通鉴》的总纲:“臣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书记述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一系列史实,将明君、忠臣、良将、循吏等种种条教方略,详备记载。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既歌颂历代统治者光荣的政绩,亦记述昏君的残暴及人民的反抗,“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摘编自伊兜《伟大的〈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司马治史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为史家应包括的品德素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

材料一   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塞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材料三   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赀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诗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应的横线处。(填字母)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商路

途径地区

(1)_______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_______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3)_______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亚欧大陆

(4)_______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在古代扮演的角色。
(3)以下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分析汉朝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的原因。
(5)请说明材料三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023-12-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兵马俑】

材料一   骑兵马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骑兵的军事情况。如表为先秦至北朝出土的骑兵马俑研究内容

墓葬名称出土骑兵马俑介绍研究结论
殷墟遗址有马匹随葬,出土较为完整的战车遗迹——四马两轮式战车。在以车战为主的商闻时期,马仅作为驾车使用,军事作用不突出。
战国晚期成阳塔尔坡秦墓两件骑兵俑是目前为止东周时期发现的仅有的骑兵俑。在中原诸国还处于车战时代时,秦国已经出现骑兵这一兵种。但骑兵主要担任迂回包抄、远射突袭的作战任务,配合车兵和步兵。
秦始皇陵
二号坑
一百多件骑兵俑,主要配备弓弩和短兵器,未配备防具和长兵器。
咸阳杨家湾汉墓等数量大幅增加,有防具,在军阵中成为独立的战斗单元。骑兵分甲骑兵和轻骑兵两种,骑兵成为战阵主力。
北魏司马金龙墓等骑兵俑陪葬情况普遍。数量较多,制作精良,甲骑具装俑比例较大。轻骑兵的战术地位下降,防具、马具齐全的装甲骑兵占据主导。

——摘编自王晨仰、杨雯《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

材料二   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陶俑逐渐兴起。从形象上讲,东周时期俑的造型从简单粗糙,突出身份到生动写实、形神具备,实质是一种制度上的僭越;从材质上讲,北方多用陶、铜,南方则以木质为主。

秦兵马俑的彤制与战国秦俑雷同,多武士俑、骑马俑,与其他地区如楚国多乐舞、侍俑所不同,是受秦文化中尚武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东汉时期,大型的兵马俑军阵已经不见,但反映庄园经济的私人武装形象的戎装俑在四川等地有较多的发现。

——摘编自王晨仰《东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戎装俑的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发展历程。
(2)兵马俑是研究古代历史的实物史料,可以折射出时代变迁、军事力量、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面貌,试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2023-11-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社会处于动荡之时,变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战国的变法运动是最好的典型;在社会处于由稳定到发展的转型阶段“守成”政治完全是不合乎时宜的。只有主动地推行制度革新才不至于被历史潮流所淘汰——汉武帝及其时代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也是许多具备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所一再肯定的。

——孙家洲等《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结合上述材料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2023-11-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概念在清末民初萌生,当时人们认识到应当发动并整合中国各民族抵抗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萌生的。但对中国前途的不同模式的选择,导致了“中华民族”一词出现伊始,就其含义的界定就存在分化。在立宪派看来,“中华民族”是包含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的;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汉族的代名词。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在辛亥革命后,但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逐渐的认同了大民族的概念,把“中华民族”视为中国各民族融合同化而成的一个民族。

——摘编自陈艳飞《关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含义研究》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卫。”1937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华民族”一词高频率出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该决议案明确了“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指称。并提出把“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作为党在抗战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事务,调节各民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中应有他们的位置”。从而确定了抗战时期党对民族工作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摘编自崔榕、赵智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立宪派”与“革命派”关于“中华民族”含义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2023-1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至五代自然灾害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强的是旱灾、水灾和蝗灾,这三大自然灾害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我国古代水旱灾害的发生在时空分布上有着一定的规律,西周到五代的旱灾多发时段共有9个,水灾多发时段共有8个。中国古代的水旱灾害频繁,分布的地域也极广泛,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时期内,北方旱灾爆发频率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水灾发生的情况则正相反。蝗灾是中国古代仅次于水旱灾害的自然灾害,历代对蝗虫危害的记录都惨不忍睹。如晋永嘉四年(310年)五月,“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蝗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西周至五代自然灾害统计简表

朝代年份发生次数蝗虫地震歉饥霜雪雨雹地沸
825893016139875---
秦汉44137581765068149351323-
三国两晋200304605614531323517542
南北朝169315777717401620181733-
372295131--12-
28949312911534522427371663-
五代5351261163--3-2-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开元初年,山东、河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宰相姚崇认识到蝗灾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内在关联,主张积极灭蝗,其主张也得到唐玄宗批准。经过审时度势,姚崇提出“夜火坑埋法”灭蝗,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将灭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为鼓励百姓积极灭蝗,在这次捕蝗行动中,蝗区还采取了捕蝗给粟的奖励办法,《朝野金载》记载:“敕差使与州县相知驱逐,采得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姚崇治蝗不仅仅停留于灭蝗,还积极开展灾后抚恤工作,如放贷、蠲免钱粮等,从而使生产迅速恢复,也使得大灾之后没有出现大荒。“姚崇治蝗”是唐朝乃至我国古代灾害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的突出表现,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田一颖、刘利民《“重人事轻天命”——姚崇灭蝗思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五代自然灾害发生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姚崇治蝗”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   明清时期的《竹枝词》描绘道:“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史料2   乾隆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济州城南天井闸之东有祠曰报功,祀宋康惠(明朝工部尚书,治河名臣)而下治河诸名臣于其中。”道光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总督河院在州治东,或曰元总管府旧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建。弘治间尚书陈某、隆庆间都御史翁大立重修。”

材料二   明朝时,皇帝下令疏浚大运河,罢黜海运漕粮,全由运河运输,不断减少漕运船只顺载货物的限制,济宁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明太祖下令“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还发北外充军”。此外,明政府还蠲除了山东一些特殊年份的秋粮,这使得济宁的山东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恢复。明永乐年间会通河畅通后,“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成为南北漕粮与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济宁迎来了它的兴盛与繁荣。

——摘编自于腾《试探明清时期华北沿运城市夜市经济的繁盛——以济宁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则史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济宁社会有哪些价值。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济宁城市繁荣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