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翻译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翻译的内容,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一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深化了中国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且还被当作变革社会的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科学翻译机构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翻译和切磋研究的空间。

——摘编自赵东、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从西方与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在上海等地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要是俄语)培养的外语人才,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在我国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科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6万种,年均约950种。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门新兴产业—翻译业应运而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的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

——摘编自黎难秋《新中国科学翻译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学翻译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科学翻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传统诚信文化的内容。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诚信文化的共同历史价值。
2023-03-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守仁,汉族,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1510年,王阳明到江西庐陵县任职,其间庐陵县发生瘟疫,王阳明发告民书:“今灾疫大行,无知之民,慈于渐染之说,至有骨肉不相顾疗者。汤药馆粥不继,多饥饿以死。乃归咎于疫……”王阳明一方面“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诸父老劝告子弟,兴行孝弟。各念尔骨肉,毋忍背弃”,号召“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馆粥”;另一方面“贫弗能者,官给之药”。王阳明认为“虽已遣医生,老人分行乡井,恐亦虚文无实”,主张“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悉已见告”。至当年十月王阳明离开庐陵时,疫情已基本解除。

——摘编自王阳明《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1)根据材料,简述王阳明为控制疫情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阳明战胜瘟疫的理念。
2021-03-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西四旗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曾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救治不力极容易产生严重的危机。灾害一旦发生,统治阶级往往表现为救政与救灾制度两套制度同时并行,并形成制度化的框架。一般而言,统治者会先采取自谴制度,以对上天的警示做出回应,表达忏悔。若短期不见效果,君主就开始深入检讨自身之外的问题,着手改善吏治以及政府部门,由此将责任外延。帝王在救政制度之外开始实施救灾制度,主要包括物质储备、报灾与勘灾、物资赈济、扶持灾民再生产、水利兴修、农业技术推广、市场救济等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救灾制度往往伴随国家力量的强弱而发生变化,王朝初肇时期,统治者尚能兼顾政治经济与灾民救助,在救灾同时维护其政权的稳定。但到王朝末期,随着政治腐败与国家财力的萎缩,统治者更关注对执政合法性的维护而较少关注灾民的生活。

——摘编自李军、黄玉玺《救灾与救政:中国古代社会救灾制度反思》

材料二   爱尔兰饥荒(1845~1852)作为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由于马铃薯霉病所引发的大饥荒,造成100多万人丧命。它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爱尔兰经济欠发达,尤其是农业落后,是饥荒发生的客观背景。英国政府未能准确地评估,对灾害重视不够,政策出台受到多方制约,进而加速了爱尔兰饥饿向饥荒的转变。英国主要的政治经济学家及其信徒们认为,爱尔兰的经济发展需要人口减少和资本投资的增加,不管高死亡率,他们坚称需要最小的干预和自由贸易。英国政府确实为救助爱尔兰进行了努力和尝试,包括进口粮食、“以工代赈”、制定粥厂法案、通过《济贫法》、移民等,但其力度和程度远远不够来应对饥荒。两届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延缓了救济的有效进行。西方学者认为,将饥荒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考量,来自政治领域的暴力和非人道的冷漠才是大饥荒得以蔓延肆虐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杨天虎《英国政府对19世纪中叶爱尔兰大饥荒的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府和近代英国政府救灾政策的异同,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救灾政策效能的认识。
7 . 历史理解依视角而变化,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发展。

材料一   下列两部史书中都有商朝早期历史的记载:

伊尹即位,放大(太)甲七年,大(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竹书纪年》

(注:《竹书纪年》是西晋太康二年 (281年)发掘于河南汲郡战国魏襄王墓的书简)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史记·殷本纪》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竹书纪年》和《史记》中对商王太甲和伊尹的记述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1899年西方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上提到“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报刊上。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称“麦喀士,日耳曼人”,指出“其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共财之一阶梯”,麦喀士即马克思。1905年《民报》发表文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主要功绩,并简要归纳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917年以后,中国思想界真正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潮。1919年,李大钊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晨报》开辟的《马克思研究》专栏,译介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著作,陈望道在1920年翻译的第一本汉语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后很快脱销。在研究与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同时,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之后,民族国家随之形成。民族国家早期阶段有相关的议事机构,但是以议会等为代表的议事机构的出现并不能等同于民主制的确立。以英国为例,从1832年议会改革开始,才开始真正步入民主化改革的轨道。美国虽然与英国在民主制道路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美国构建起来的民主制也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此外,法国也对西方民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大革命后,法国以希腊古典民主制为模板创建宪政制度,但是此后法国混乱不断,直到第三共和国才终于摒弃直接民主,而接受了代议制民主制。法国的历史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直接的希腊古典民主是不可恢复的。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19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非常迟缓,具有现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只有戊戌变法;而进入 20世纪,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接踵而至,这种前慢后快与经济发展水平或有关系。其次是持续的革命道路。在西方,革命与改良只是达到政治发展的手段,并无优劣之分,而中国在20世纪初改良与革命论战后,革命派自此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近代欧美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变,造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而传统的农民阶级逐渐消失。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则与之较为不同。另外,近代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急速跨越。

——摘编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2021-09-1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治协商传统以“天下公义”为立论依据,倡导“和而不同”的协商原则,包含了“通民情、达民隐、申民意”的政治诉求,其实践具体表现为体制内的“咨询”、“朝议”、“谏议”和体制外的“清议”、“乡议”。西周至春秋天子和诸侯均设立“三朝”制度以咨询意见,秦汉以后,“朝议”虽有“廷议”和“集议”之别,但都是皇权决策的一种辅助手段。“清议”随着士阶层的兴起而逐渐产生,主要批评当时的混乱政治,正所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汉代以降,士阶层的清议在乡里决策、官吏选拔、伦理教化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议”是宗族或乡绅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进行的协商讨论。无论是士人的“清议”还是基层的“乡议”,都成为国家(官府)与平民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很长时期内实现了有效的社会治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

材料二   1949921日至9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等为副主席,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并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相比,新中国政治协商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予、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用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二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三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刷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中后期欧洲印刷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法国“印艺社”的特点。
2020-05-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