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虎溪三笑图》,展现了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365-427年)陆修静(406-477)欢聚以后,出寺门同二人告别的场景。画面中,三人因为谈兴甚浓,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南宋《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编自《<一团和气>宪宗画西域藏图揭传承》

材料二   历代以“虎溪三笑”典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部分)

时代名称作者画作特点
南宋《三高游赏图》梁楷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显示了“边角之景”的时代绘画风格
元初《虎溪三笑图》颜辉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明代《三笑图》释担当背景描绘用笔寥寥,人物描绘“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注重情感的宣泄。
乾隆时期《虎溪三笑图》陆吉安技法兼有西方影响,作风工整细密,而无新意。

——摘编自秦淑芳《从历代同题创作

——〈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作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47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3 . 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 谱做菜。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 调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 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 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材料二 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 有识。在现代,《齐民要术》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术》 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 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历史 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 中国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史学的发展

材料一 秦汉时期史学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作为通史巨著的《史记》的出现,和作为朝代史巨著的《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了前所未有史学规模。《史记》《汉书》被后代列为历代“正史”之首,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以致于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时期的史学的宏伟成就成就,就是“正史”的创建。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各皇朝为了表明自己统治的正统,对修史十分重视,史官制度有相应的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史家。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篇在讲到魏晋南北朝史官建置时说“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亦有虽为秘书监,而仍领著作郎者。”私家修史在这一时期也非常盛行,涌现出一批在野的史家。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数量剧增,种类繁多,这可从《隋书·经籍志》中大体看出,《隋书·经籍志》撰成于656年,史书类总共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这些书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这一时期史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史家对史学内容认识的开阔,人物传记和地方志的编撰也兴起了。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史学有了划时代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受“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影响,北京地铁建成了一条不符合运营要求的“战备线”。1978年,北京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而且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3分钟间隔运行方法,地铁早、晚高峰的拥挤现象得以缓解。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向新城转移,由地铁等方式组成交通网连接通州、大兴等新城。到2050年,中心区至较远的卫星城可在70分钟左右到达,为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

——摘编自王德兴《北京地铁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地铁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