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2 道试题

1 . 材料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是一个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长处结合起来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整合能力。文明型国家有以下理念:实事求是、民本主义、整体思维、政府是善、民心向背、选贤任能、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和而不同、良政善治。

-----摘编自张维为《文明型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自选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下为该章程的部分内容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各省办理学堂员绅,宜先派出洋考察。

·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

·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

·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

·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

·私学堂禁私习兵操。

·学生不准妄干国政,暨抗改本堂规条。

·各学堂毕业学生,已定有出身,与科举无异。

·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

·科学相间讲授,乃各国成法,具有深意。

·各省宜讲求警察监狱之学。

·邮电、铁路、矿务等学堂宜添课普通学。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奏定学堂章程》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期,是清晰认识长时段历史、总结历史规律的必要前提。孔子以“道”为标准,将历史划分为大同和小康两个阶段;墨子以“三代圣王”为标志,将历史分为古、今两个阶段,韩非子则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历史符合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五阶段划分。1978年后,中国学者更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寻找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期方式。如有学者把夏商周的社会形态称为“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把秦汉以后的古代社会称为“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

——摘编自徐义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文明起源到东汉灭亡这一时段的历史,提出一种分期方式,并说明理由。(要求:先指出划分为几个阶段,再逐一说明划分的理由;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022-09-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深刻变化,进而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著名的有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现代城市设想理论等。

田园城市: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这一设想主要针对当时大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解决方案:城市四周由农业用地环绕,农产品就近供应,城市居民可得到新鲜产品。城市规模必须加以控制,每个田园城市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界限就分流出去另建一个田园城市。田园城市之间以铁路联系。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于1904年提出。其设想是:工业城市居民在35000人左右,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了划分,如市中心的公共活动设施、居住区、工业区等。所有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用绿化带隔开,火车站布置在工业生产区附近,铁路把各个区域联系起来,城市内部交通主要采用高速公路。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其设想是:城市不再是分散在各个地区的一个个的,点,而是由铁路和公路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一条贯穿性的道路作为城市的脊椎,供水、供电、排水等工程干线全部集中于这个干线下面,在干线两边按照城市要求设计住宅、工厂、商店、市场、公共设施等,城市的尺度可以无限,甚至可以贯穿整个地球。

现代城市: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于1922年提出。其设想是: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均有较大的聚合作用;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并不是要求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是通过用地分区来实现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据周国艳、于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以西方近代城市规划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9-28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9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从原始形态到文明的演进,一直在被动与自觉地应对因自然所带来的巨大挑战。2022年,我们亲历了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夏天。截至819日,这场旷日持久的高温在我国已持续了68天,西北、青藏、西南等地的高温都达到历史极端水平,堪称史无前例。


(注:此图为“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5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是竺可桢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绘制的中国温度变迁图与现代观测手段结果的比对。雪线高度以米计,目前挪威雪线高度在1600米左右;温度以摄氏度计,以0线作为目前温度水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9-2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人民日报》所载四个劳动模范的事迹。

姓名

所载时间

事迹

王进喜

1958108

玉门王进喜钻井队9月份完成钻井进尺500947米,创全国最高纪录、世界少有纪录。(1960年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

焦裕禄

196627

河南兰考县常年遭受涝、沙、碱三害,全县149个大队,焦裕禄忍受着肝病的痛苦,跑遍了120多个,带领人民进行除“三害”斗争,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杨善洲

199961

1988年退休后隐居在云南大亮山,用11年的时间绿化了2.5万亩土地。他经常将路边的树苗、马路上捡的果核,种植到山上。

张桂梅

20191129

11年扎根云南大山之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20年来养育136名孤儿,实现了1800多名女生的大学梦。

—据《人民日报》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17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理论方针革命实践
1922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教育工作。陆续建立了上海大学。平民女学以及劳动学院等学校学员们除了学习学业知识以外,还要到工厂区域开办工人学校,建立夜校以帮助工人学习文化知识,讲授党的思想主张。开办一系列工农补习学校,吸纳工人、青年,农民、妇女等,加强劳工理论教育。
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学校。要求学校将生产实践纳入数学内容中,鼓励全体师生参加农耕活动和生产劳作,同时增加生产技术学习在全部课程中的课时比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开字,在物资设备、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学生们自己动手,在荒原上清理破烂万洞窝棚,开辟道路,建起了整齐的校舍。1939年,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刘思源、杨峻龄《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崛起困境”,通俗地讲,就是 崛起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日益增长的体系影响力需求同其他国家对其制衡不断加强之间的矛盾。“崛起困境”出现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崛起国权力的增长。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作为“强起来”的标志,大国在国际体系中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而这必然被主导国视作挑战,引起主导国反制。因此,“崛起困境”更容易出现在崛起阶段的后半程,即崛起国具备挑战主导国的实力之后。二是大国制衡的存在。国际关系的均势理论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如果一国之崛起打破了现有的均势体系,其他大国将制衡该国,并使国际体系的实力分布重新恢复到大致均衡的状态。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中国会不会陷入崛起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国崛起困境”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多元发展等特点。
古希腊罗马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供给古希腊文明大厦的砖瓦石灰,而古希腊文明表现出对人格、尊严、自由、权利等因素的独特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罗马法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义,适时开放、兼容并蓄是罗马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毛曦《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2-09-05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西文化交流】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如图: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等等,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清朝前期,在历法、制瓷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也借鉴了西方文化。而18世纪的欧洲却掀起一场“中国热”:中国的器物、建筑、园林被欧洲上流社会追捧,欧洲的学者、思想家对中国的科技、伦理、制度也表现出的巨大的兴趣、关注和研究。


请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严谨)
2022-08-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