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2 . 史料与史料实证。

材料一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


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3 . 救济与优抚

管仲相齐,行“九惠之教”

老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免一子征役),三日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免二子征役),日有馈肉;九十以上,举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供)棺椁。
慈幼有三幼者妇无征(免妇人征役),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保护),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
恤孤属之其乡党、知识(友人)、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相关官员)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
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偏瘫)、握递(两手屈拱而不能伸直的残疾),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合独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
问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病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相关官员)行于国中,以问病(探慰病人)为事。
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
振困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
接绝士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

(1)“九惠之教”被后世称为齐国民生治理的“顶层设计”。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民生治理方案的特点。

执杖是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常见的老人形象。早在西周时已将老者扶杖作为礼制推行。《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受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音jiu)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汉代朝廷颁行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明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至汉朝,形成尊老敬老之风的原因。自此之后,历代在优抚养老方面还有哪些表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2022-07-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中国拥有浩瀚的史学文献与久远的史学传统。“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杀无罪曰杀,杀有罪曰诛,下杀上曰弑……”。史书的编纂体现出(     
A.史学即史料B.注重修辞与文体
C.史学即正史学D.客观与主观统一
2022-07-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3世纪的伊朗刮起中国风



羚羊祥云纹织金锦
13-14世纪伊朗产纺织品 现藏于德国纽伦堡国家美术馆

在中国道教思想当中。云被认为是宇宙气息的积累。自唐朝起。云纹即被中国各民族吸收。西亚的纳石失(波斯语“Nasich”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与联珠纹、葡萄纹与对鸟、对兽纹等都在中国纺织品上流行开来。当时的中国受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袄教等多种宗教影响,也推动着当时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纺织品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3 - 14世纪出现纺织品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现象的原因。
2022-07-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学生对6-9世纪中国人口户数变化做了相关分析,其得出的结论与这段历史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①图中显示Ⅰ、Ⅲ两次的人口增长与国家的统一密切相关
②图中显示Ⅱ、Ⅳ两次的人口急剧下降均由末世暴政导致
③从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推动人口数达到高峰
④图中所示Ⅴ表示中央对户口控制不力中央集权趋于衰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2-07-06更新 | 20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6年初,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要“以苏为鉴”,找到自己的建设道路。这一年,中共初步形成了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下列实践和探索体现“新思路”的有
①着力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②发布了《论十大关系》,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核心
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学术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④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11-10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党章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定期进行修改。根据以下相关内容,按其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总结24年斗争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②高度强调共产国际在中共组织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③确定集体领导原则,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总章程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①④
9 .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其前身是晋武帝司马炎设立的国子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这一机构
A.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士族人才B.有利于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
C.是政治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D.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桥梁
2021-10-29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考古与历史

材料一   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材料三   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



(1)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2021-09-06更新 | 227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