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

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
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
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如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2021-02-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电报与近代中国】

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9世纪中叶,欧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起来。跨洋电缆使得商品的供需、价格及前景等重要信息瞬息可知。同期的中国依旧以驿站、民信局进行通信。
◆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总理衙门认为列强先于中方获知信息,中方将信受制约,且线路一旦损坏,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坚决反对。
◆1870年,清政府认识到既然难以拒绝列强,“不如我自为之”,架设电线(即电报线)、办理电报,可以“分洋商之利”。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消息不灵,决策滞后,认识到兴办电报之紧迫。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
◆1880年, 李鸿章奏请在上海与天津之间架设电线。
◆1881年前后,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
◆1882年,《中报》率先使用国内电讯。
◆1883年, 总理衙门开通官用专线。
◆1887年, 川滇电线和福建至台湾水底电线建成。
◆1890年,广西龙州与越南北折电报接通。
◆1894年,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
◆1902年,本世凯见电报局可获厚利, 建议清延收归国有。
◆1908年,全国电报线路长达90897里,大中城市设电报局总数达到394处。
◆1911年,各省通电响应四川保路运动,邮传部通令不得收发此项“违制”电报。
请为小楚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电报与近代中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签订了《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对于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清政府并没有给予。据此可知,清政府
A.极力地维护朝贡外交体系B.实现了对外交往的近代化
C.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与日本建立了平等外交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坚持“人臣无外交”理念,认为“天子亲揽万机”,官员“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意”。这一理念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国家利益
C.加剧了外交危机D.激化了社会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