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入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整合体制,可以发现两种极端矛盾的景象,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另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实际只到县衙一级。加上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虽有强有弱,(大致与离中央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总体水平却远逊于欧洲君主国。名曰“大一统”,其实在郡县之外,长期存在羁縻州与朝贡国,西南地区的土司要到清雍正时代才开始改土归流。更突出的是,国家的政府权力系统与社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乡村)系统之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传统中国,国家政治不在基层,且也无意进抵基层。国家真正涉入基层的治理,是近代的事。本来儒家强调国家不大规模进入经济生活,国家无意把税收经济职能扩展到基层,因而政权也就不抵基层农村。而近代中国面临外部压力,为了抵御外地,先要扩张国家财力,因而就只能向近代税收国家转型,税收机构进入基层,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也就进入基层。随着这一层变化,过去由民间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逐渐转化为政府职能,比如传统的基础教育是民间自筹,而现在却成了国家行政事务,在清末新政中体现尤为明显。传统中国民间,若非重大案件,一般的民事纠纷,往往在地方由绅士处理,“止讼”是他们的职责,而近代中国,民众开始大量与政府司法机关接触,过去由地方绅士判决的诉讼,纷纷求助政府机关。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
2022-05-1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届普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一些最原始的,也是最基础的保护自然的思想,比如:由“网开一面”……“屠钓之禁”……秦以后,……其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根据“天人合一”产生的春夏不执行死刑的制度,更是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到了隋唐时期,“不杀生”的理念对当时的环境立法和资源保护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基本上来说,人口的增加对环境的破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不是起主要作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层面的提高才是决定环保效果如何的主要判定标准。同时,环境立法以及环境保护机构的完善和确立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不可偏废。

——冯文娟《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立法》

材料二   ……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美丽中国”建设蓝图: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特别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的环保思想,并分析指出秦朝到清朝环保理念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影响环保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
4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重于防范与惩处。

材料一 《1787年宪法》


材料二 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三 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位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法系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图示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并简要说明该宪法的局限性。
(2)据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确立标志,并简要概括中华法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异同之处。
2022-06-06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往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欧洲人改变、甚至毁灭了许多别的文化,但他们自己的文化也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社会传统和宗教之间稳定而广泛的联系而发生转变。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海军成为决定性力量,欧洲由于引进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欧洲人民开始依赖糖和烟草等进口商品。欧洲作家日益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力感到自豪,并将其视作他们的文化或宗教传统的优越性。欧洲人还对人类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很多的思索,这有时会导致部分欧洲人产生一种新的种族意识,有时也会导致一种文化相对主义,在其中欧洲人的习俗被看作是整个人类举止的唯一形式。与此同时,各种文明地区日益与跨大西洋的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当欧洲士兵、商人和传教士进入这些地区时,美洲和非洲的人民也为保卫自己正在发展的文化和各种习俗而斗争。

——摘编自R.R.帕尔默、乔科尔顿等《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对外贸易是濒海国家积累财富、吸收先进文明和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17世纪东亚海权时代的开启,结束了之前东亚海域的自由贸易时代。海权竞争无不以武力为决断。欧洲人船坚炮利的优势,在17世纪陆续将东南亚的海岛地区殖民化,使这些原本贸易繁荣的地区在17世纪以后发展停滞,很大程度上疏远了近代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文明。欧洲人尽管尚无力以武力征伐东南亚的半岛国家和中日两国,但半岛国家和中、日海权的丧失,对外导致难以吸收先进文化和技术,失去直接并大规模参与不断创造巨大财富的世界贸易市场;对内则导致海洋商贸意识淡化而大陆型专制和集权意识强化,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与外部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亚历史发展就此改写。当握有东亚海权的西方国家挟工业革命后的优势兵临东亚陆权国家城下,东亚传统武装再也无力抵御逼至家门的侵略,东亚国家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及对东亚历史发展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人新旧世界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航海时代后西方掌控东亚海权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官学教育的内容合称为“六艺”。其中“乐”、“射”和“御”作为贵族的体育课,带有明显的军事和教化目的。春秋以后,各国为增强战斗力,不仅鼓励广大庶民参与兵役,而且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如魏国吴起常用负重跑、跳来锻炼士兵体能,将“魏武卒”打造成了精锐之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间体育活动逐渐兴起,如齐国的蹴鞠、杂耍等。此外,养生体育也得到发展,形成“养神”和“养形”两大派别。

——摘编自李世华《中国古代体育简史》等

材料二   军国民体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其内容是效仿德日的军国教育,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1906年学部尚书荣庆将军国民体育引向深入,使“兵式体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进一步推展。

——摘编自律海涛《中国近代军国民体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三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形式的运动会陆续在中国出现。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更加重视身体教育在实现个人幸福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前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传入中国,其“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

——摘编自王勃然等《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体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晚清民国时期的体育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022-05-30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概况

时间

主办国

博览会名称

1951年3月

德国

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1951年5月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国际博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孟买国际工业展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国际电影展览会

1953年8月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

1955年4月

法国

里昂国际博览会

1955年7月

波兰

波兹南国际博览会

1955年9月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工业博览会

1955年9月

叙利亚

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

1956年5月

法国

巴黎国际博览会

1956年8月

意大利

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威尼斯)展览会

1956年9月

保加利亚

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

1957年5月

摩洛哥

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

材料二   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和国旗等具有鲜明特征的国家印记开始出现在国际展览活动中。例如轰动整个捷克的中国馆,设在布拉格博览会的老会场里。容纳各国展览品的老会场俨如一个大花园,在会场大门外和草坪上,可以见到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巨像。相对于旧中国的贫困落后,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示了大量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水利等展品,且在展览设计上将重工业展品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在1956年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品的比重是:重工业品为40%,轻工纺织、手工艺品为35%,农产品为15%,其他为10%。中国制造的钢铁切片、钢管、量具、刀具、风动工具等均摆放在显著位置。在1954年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陈列在大厅正中8个玻璃橱里的象牙雕刻、玉器、雕漆、福建漆器与景泰蓝等特种手工艺品,成了吸引观众的中心。在国际展览活动中,新中国还放映了多部精彩的电影,促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吸引外国民众观看中国馆的展览。放映较多的电影有(白毛女%光芒万丈《中华儿女》《新中国的诞生》《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民族大团结》《钢铁战士》《光辉的五周年》和《平原游击队》等,虽然语言文字不通,但观众的情绪仍随着剧情而变化,时而欢呼,时而流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上还获得了大奖。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对这一时期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现的国家形象加以阐释
2022-04-29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瘟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也逐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疫病应对经验。西汉元始二年,青州发生严重的蝗灾,由蝗灾而次生瘟疫,官府“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并向死者发放殡葬费。唐代大和六年,南方发生水旱之灾,继以疾疫,文宗专门下“拯恤疾疫诏”,称“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清初,出于对感染天花的恐惧,对于可能罹患天花的人进行了强制驱逐和隔离,并设置了“查痘章京”一职。明清政府还利用民间乡贤开展了各种疫病救疗活动,包括:施送医药、刊刻散发医方、利用宗族义庄或行业公所等组织开展制度化的救治和创设医药局等专门的慈善机构进行疫病救治等。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传统疫病应对成效探略》

材料二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周边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毛泽东提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1952年春,华北各地疫病相继发生并蔓延。毛泽东立即批示周总理:“似宜通令全国各地普遍注意疫情,有疫者治疫,无疫者防疫,并将华北防治时疫文件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办。”毛泽东历来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毛泽东深知一遇天灾人祸就是难以承受之重,必须“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所以,在安排救灾时,他总是强调要“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

——摘编自“求是网”《疫病防治这场战争,毛泽东是这么打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的防疫思想。
2022-05-03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以下简称宪宣制度)。现代意义上宪宣制度的单形可追溯至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宣日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新以立法的形式对完宣制度子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必须宣誓忠诚履职,捍卫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西方宪宣程序严格,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仪式化和宪法文化的传承性。

——摘编自林然,王蠢蚕《西方宪法宣警制度给我国的启示》等资料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政府委员曾在工农兵代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中,实行新当选领导人员就积宣警制度。《解放日报》曾对英、美、苏、南斯拉夫等国的就积宣誓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区政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曾这样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反,愿受人民严厉制裁。”新中国自2014年开始设主国家宪法日,2018年新修订的宪法宣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宁、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努力奋斗!”

——据贺永泰等《延安时期行政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和官媒资料综合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条件和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和新订宣誓词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戟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二

学校

时间

校训

出处

圣约翰大学

1897年

英文:Light and Truth(光和真理)

中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英文《以弗所书》

中文《论语》

复旦大学

1905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

清华大学

1911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经》

金陵女子大学

1913年

Abundant Life(厚生)

英文格言

中山大学

1924年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庸》

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

刚毅坚卓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

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据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大学校训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