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地关系的核心内涵及表征

时间轴核心需求主要人类活动核心要素
人对“地”作用的维度/强度人对“地”的认知
农业
文明
生存安全需求农耕等
土地
一元人地关系/浮动中人地相称
工业
文明
以工业品为工业生产、能矿开发,城市扩张等能源、矿产、土地、淡水无边界的多维(围绕土地、水、能源、矿产等) 范围和强度急速扩大人定胜天
生态
文明
以生态品为主导的精神需求区分主体功能,核算生态价值等
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约束边界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1979 年《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 年,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项管理制度。同期,还陆续制定并颁布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初步构成了一个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2007 年7月起,中国金融行业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截至2010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国有4大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14506亿元。

——摘编自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回顾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文明对“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1979年以来为协调“人地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国家布局在陕西省的重点建设工程数量居全国首位,但高校数量、学生规模与沿海相比仍相去甚远。1955年,教育部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交通大学随即发出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口号。1956年起,6000余名交通大学员工,从上海迁至西安,不仅跨越了1500千米的空间距离,而且战胜了由十里洋场落地黄土高原的心理落差,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和先行者。

——摘编自《从交大西迁看高校使命担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英国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1948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服务制,基础医疗是主体,负责居民非急诊类看病。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规定某些医疗项目实行收费服务,不过基本的医护费用仍然由国家负担,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6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1965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2022-09-22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3历史探究方法与历史解释-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5 . 材料一:我国境内各考古学文化大体上可分为六大文化区系。它们是:(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六大区系内,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方类型。                                               

材料二: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学对历史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2022-08-21更新 | 35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配套学案)-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分专题精准突破课件与配套学案(新教材专用)
6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7 . [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表现
第一次1862年-19世纪末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广方言馆(1864年)、武吕自强学堂`(1893年)4所外语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1919年前后.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8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1964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悬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举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China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经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两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2022-04-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秦简“里耶秦简”(下图),20026月出土于湘西里耶古城,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万六千多枚简牍,共计约二十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代的文献资料。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石刻“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研究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2)根据图文,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2022-04-1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世界科学中心开始从意大利向英国转移。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1660年,伦敦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立增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会。后来,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并将英格兰的许多小型学会并入该会。皇家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以增进自然知识为目的,贯彻培根的学术思想,注意搜集经验事实,注重实验、发明和实效性研究。皇家学会虽然有皇家许可证,并由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但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

——摘编自陈吉明编《科学技术简史》

材料二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选出了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会后,各学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19863月,王大珩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并得到中央批准,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摘编自刘海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皇家学会相比,中国科学院有何特点?
10 . 倡导女性解放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从“保国、保种、保教”出发,注意到了国家积弱同妇女的关系,他们认为妇女缠足,便不能生育健壮的后代。羸弱流传,何以为兵乎?梁启超认为,国家积弱,是由于“分利”的人太多,妇女由于没有学识,以致没有职业,都成了分利的人。因此要使国家强盛,就必须兴办女学。

——李桂梅《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材料二   1907年,全国有女子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该时期还有百余人的留日女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力量……怀着寻求救国救民和解放妇女愿望的青年妇女到了日本,受到明治遗风的刺激,迫切要求把这种新风移植到灾难沉重的祖国。于是回国后,办报刊,组团体,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探求妇女解放与革命救国的道路,成为提倡女权、推动妇女解放的新兴力量。

——陈文联《从依附走向自主: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中产阶级妇人的利害,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利害;中产阶级妇人的权力伸张,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解放。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的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1919年2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中国女性解放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以“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