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史料辨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坊间有说法认为,神农著《本草》、黄帝著《素问》、夏禹著《山海经》,但这些书的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另外,如果某一本史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书。上述辨别史书真伪的依据是(     
A.借助考古史料来确定其真伪B.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辨别
C.内容与作者所处时代吻合度D.作者和时代特征来判断该书
2022-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有同学为研究二战后英国社会福利政策摘录了以下两段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已就业而未达到退休年龄者均须参加国民保险,以备在年老、失业、伤残患病和鳏寡孤独等情况下享受资助。被保险人不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寡,均需缴纳同等数量的保险费,而后享受同等数量的保险金。

——《国民保险法》(1946年)

材料二 尽管过去40年出现了普遍的、巨大的繁荣,但与以往相比,有更多的人向纳税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维持他们家人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预算鼓励了反社会的行为(旨在减少贫困的、宽容的政策产生了反效果,反而增加了贫困),其中包括依赖福利。……依赖心理所带来的可怕的、自相矛盾的结果是,它在经济方面往往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好处,促使他们过一种懒散、邋遢和绝望的生活。……政府应该通过消除或至少相应地减少这些诱惑以便给予他们帮助。

——《通往权力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1998年出版)


(1)分别指出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制度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11-18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史学的转变

18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囊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

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关于1787年宪法的评价,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废除奴隶制是不可能做到的,1787年宪法体现了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这最能启示我们(     
A.阶级立场影响历史价值判断B.评价历史事件坚持时空观念
C.了解历史史实真相任重道远D.史料真假难辨需要认真甄别
5 . 李福泉教授在《秦无三公九卿制考辨》 一文中曾指出, “三公九卿制”并非秦制,实为 汉制,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说法形成并流传于世,是班固根据司马迁所称“汉承秦制”的原则,将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推定为秦代的三公九卿而导致的结果。由此可知 (     
A.史书记载需要考古验证B.文献考证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C.史学研究应摒除主观性D.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史料互证
2022-11-17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施昕更先生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以来,良渚四代考古人栉风沐雨,历经84载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发掘研究,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域(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摘编自宋妹、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司马迁著《史记》利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石室金匮之书”,印皇家所藏图书档案。第二,古诸侯史记。秦朝焚毁了官藏史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第三,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现已考证出,《史记》共引用了106种古书。这些古书部分尚存,部分亡佚,部分残缺。其中有六经及训解书23种,存16种,亡6种,残1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2种,存16种,亡30种,残6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23种,存2种,亡20种,残1种;文学书7种,存3种,亡3种,残1种⋯⋯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他的亲身体验,使《史记》中许多场景十分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编自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及其在(文献学)教学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发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史记》史料来源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搜集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2022-11-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史记》《汉书》等权威史籍中都只记载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2002年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简中发现了“迁陵洞庭郡”简牍,且洞庭郡下发给迁陵县的官方文书达15枚之多,确认了洞庭郡确存的事实。这说明了(     
A.历史认识随着历史材料的丰富不断发展B.考古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C.历史的基本史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D.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均属于二手史料无法相互印证
2022-1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最近几个世纪,历史家们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那么英国的历史能否单从其自身得到解释呢?我们能否将英国的内部史与它的外部关系判裂开来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反思一下英国史的过程,以及对它的主要章节作一番回顾。我们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将这些章节排列如下。

1)工业经济的建立(始于18世纪最后25年)

2)责任代议制政府的建立(始于17世纪最后25年)

3)海外扩张(始于16501675年间,初起于海盗劫掠,逐渐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对外贸易,获得热带地区的属地,在海外温带国家中建立新的英语社区)

4)宗教改革(始于16251650年间)

5)文艺复兴,包括政治、经济以及艺术、思想文化方面的运动(始于15世纪最后25年)

——据【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汤因比对于英国史的研究视角与以往历史学家有何不同?以近代英国历史发展进程说明其研究视角。
9 .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B.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
C.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D.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
2022-11-16更新 | 647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史,正史以外之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政治立场会影响到历史真相的准确记录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会变得模糊不清
C.历史研究的重心应放在史部以外的资料D.原始记录比学术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