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2024-01-11更新 | 63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广西发现了距今2000万年以上的猕猴桃叶片化石证明猕猴桃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至少2000万年。传世文献中首次出现猕猴桃,是《诗经·桧风·隰有苌楚》,“苌楚”就是周朝时候猕猴桃的名字。唐朝首次出现“猕猴桃”之名,多被作为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无毒果,之后的各个时代,猕猴桃的药用价值一直被各种医书转载。而作为可以食用的水果有意栽培,在中国古代很少见。

1903年,新西兰人伊莎贝尔·弗雷泽女士来到湖北宜昌,离开中国时带走了一批猕猴桃种子,并培育成功。1910年,新西兰第一次拥有猕猴桃果实。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西兰往往把猕猴桃称为中国醋栗(Chinese Gooseberry),然而在1959年,英国开始对所有以“berry”为名的水果征收高额关税,新西兰给猕猴桃冠上“奇异果”(Kiwifruit)的大名以规避高关税。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猕猴桃产量从170余吨猛增到40万吨,用于出口的比例高达60%。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导致新西兰原本主要出口英国的肉、奶制品被欧洲产品挤压衰落。猕猴桃的异军突起,让新西兰人看到了全新的希望,猕猴桃产业发展提速。2014年,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和四川自然资源科学院合作设立了猕猴桃实验室。

——整理自《国家人文历史·种子的冒险》20225月上第9


(1)根据材料,指出作者使用了哪几种类型的史料研究中国古代猕猴桃发展史,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猕猴桃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28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 贵州省“3+3+3”高考备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卷
3 . 从1960年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由于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这些区域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这一现象说明(     
A.现代交通促进城市化发展B.东京城市的发展潜力削弱
C.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D.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配置
4 . 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商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禾、秫、黍、麦(大麦)、来(小麦)、稻、菽(大豆)、高粱等。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郑州白家庄商代遗址发现稻壳痕迹、在河南安阳后岗杀殉坑中发现小米遗存。这说明(       
A.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B.文献与实物间可以相互印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更具有价值D.文献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2023-11-1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常动荡的时期。诸侯国彼此征伐不断,导致土地荒芜、民心动荡,饿殍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生于这一时期的孟子,被那悲惨的局面所震撼,对战火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更有深切的体会。在亲身经历了“土狭而民众”“ 焚薮而田”“竭泽而鱼” 等众多事件后,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环保思想,并以“时养”为核心阐释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进步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一切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摘编自王东炜等《孟子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

材料二   环境问题的 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又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早在1863年,英国颁布的《制碱法》就对工厂在硫酸雾、二氧化硫和氯化氢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上作了规定。1887年,美国为控制污水对河流的污染,规定了污水排放量和河流流量的稀释比。日本在1970年底召开了公害临时国会,制定和修改了有关公害的十四条法律。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工厂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环境标志,并强制企业予以遵守。

——摘编自周丽《国外环境治理政策措施及我国环境保护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环保思想,并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
(3)上述材料中关于环保的思想及措施对当前我国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哪些启示。
2023-07-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考古发现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四时月令诏条》(简称《诏条》)内容和儒家典籍《礼记·月令》所载基本一致。《诏条》到达西北后,被地方官员书写在交通要道——悬泉置的泥墙上加以宣传。同时,朝廷专派和中(仲)为使者,督察《诏条》在敦煌一带的下达、执行情况。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材料二 《大清会典则例》载称,乾隆七年诏云:“《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如果园圃、虞衡、薮牧之职以次修举,于民生日用,不无裨益。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畜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生态保护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时期面临的问题及其措施。
2023-07-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71年,中日双方就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进行谈判。针对日本要求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请求,李鸿章明确表示中日不能以“西约”为例,应缔结平等条约。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中方(       
A.尚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强大B.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歧视态度
C.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D.力主构建新的平等外交体系
2023-07-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统计,1912~1925年,上海工部局共颁发了81903份建筑许可证,与清末相比,增加了47.2%。新崛起的建筑物,一部分是工业用房,另一部分用于城市新市民的居住。这反映出该时期的上海(     
A.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B.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C.城市贫困问题得到解决D.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2023-04-14更新 | 405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坚持“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司马光治史,不大究天人之际,而始终注意人事,区分人物的贤奸善恶。《资治通鉴》中记述各种人物,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视其修心治国、立身处世如何,而论其善恶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于史实,“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等

材料二   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若“人人以旧史为不足信”,则“国之本实蹶也”。“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取前王陈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据《章太炎全集》

材料三   伯赞同志说,过去,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历史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因此,有时候就以古喻今……他认为解放后社会条件起了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历史科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坚持斗争精神而又避免出现过去的毛病,这样才能使历史科学繁荣起来……他反复强调,要使历史科学具有战斗力,能够不断地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切忌削足适履。

——田余庆《坚持真理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


(1)以具体史实说明“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章太炎和翦伯赞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