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生态保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95970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考古发现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四时月令诏条》(简称《诏条》)内容和儒家典籍《礼记·月令》所载基本一致。《诏条》到达西北后,被地方官员书写在交通要道——悬泉置的泥墙上加以宣传。同时,朝廷专派和中(仲)为使者,督察《诏条》在敦煌一带的下达、执行情况。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材料二 《大清会典则例》载称,乾隆七年诏云:“《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如果园圃、虞衡、薮牧之职以次修举,于民生日用,不无裨益。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畜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生态保护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时期面临的问题及其措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更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含义出现了新变化,卫生即“强国”。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实施“新政”以变法图强,“卫生行政”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清廷借鉴了租界及国外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经验,设立了“巡警部”,下设“卫生科”,设“主事”一人,一、二、三等“书记官”若干。掌管设置医学堂考核,考察医生颁发行医执照,管理道路清洁、防疫、审定卫生保健章程等等。卫生科成立之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街道附近铺户居民打扫周围一些区域内的环境卫生”、“严禁乱倒垃圾”……专门雇清洁工打扫街道、修建公厕……城市环境卫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831年开始,英国连续爆发四次霍乱疫情,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造成极大的恐慌。而政府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传统,公共卫生更加恶化。1842年,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在经过3年调查后出版了《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随后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公共卫生改革团体,在他们的推动下,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1875年,英国又通过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法案——《公共卫生法案》(第三部),全国被划分为城市和农村卫生区,由地方政府委员会监管,每一地区都必须强制任命卫生医疗长官,以有效处理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管理的能动性正式由国家立法认可转至地方权威。

——摘编自田明孝《19世纪英国的公共卫生观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2019-06-19更新 | 2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二百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河技术……清代在设河道总督,总理黄、运两河事务的基础上,又增设副总河一人专管河南事务,沿河各省均设有管河道,河道两岸按所辖地界分设管河同知、通判县丞、主薄等职务,分段管理河务。康熙年间,安徽巡抚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综理黄河事务。靳辅在黄河两岸整修了千里长堤,修筑了从云梯关到海口的束水堤18000余丈,以堤束水,增加河水的冲沙能力,并对海口进行疏浚。同时靳辅总结群众的经验,在堤上广泛植柳,制定了堤防的维修、养护制度。……为加强堤防管理,清代还改河夫制为河兵制,实现了准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河兵平时专门练习填筑之事,经验丰富,每遇险情,河兵抢险井然有序。……乾隆中期以后,黄河淤积愈来愈重,治理难度加大,清廷在拓展机构的同时,加大了治河的投入,但黄河始终无法走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怪圈。

——摘编自王伟《当代和清代黄河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随着伦敦城人口的剧增,泰晤士河成为伦敦城的露天下水道,居民将大量的垃圾直接排放到河里。1858年,持续一月有余的“大恶臭”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1859年,英国开始着手建设下水道系统,将取水口和排水口进行分离,1875年覆盖全程的下水道系统完工,至此,霍乱这一严重传染病再未大规模爆发。1866年,议会授予泰晤士河管理委员会权力,由其负责河道及周边水域的治理,泰晤士河有了权责明晰的全流域管理机构。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通过《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英国的泰晤士河恢复了良好的生态。

——摘编自郑成美等《1858年泰晤士河“大恶臭”及其治理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治理黄河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泰晤士河治理的背景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河流治理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史前时代起,陆地与陆地上产生的农业就是中国先民的基本生活基础。因此,从炎、黄、尧、舜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中华民族陆主海从与重农轻商的观念基本成形,其背后的原因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缘特征息息相关。站在陆地上看海,或者说以陆地思维来认识和利用海洋,是古代中国人海洋观念的最基本的特征。

材料二 秦汉以来,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对海洋的了解逐渐加深,造船与航海技术不断进步,包括海洋渔业、滩涂采集、养殖、制盐、海上交通和贸易等在内的海洋经济活动持续发展和扩大。以海上交通和贸易为例。汉朝时,随着海洋活动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航线大致是从今天的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发,沿着今北部湾、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岸边航行,经孟加拉湾,抵达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朝,已形成了一条以广州为起点,可达非洲东岸的远洋航线。宋朝时,造船和航海技术更是明显提高,指南针也,广泛应用。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大增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素琴《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海洋观念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宋元海洋领域的发展成就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2021-04-11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