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2023·福建·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22-23高二下·贵州遵义·阶段练习
2 . 据统计,1912~1925年,上海工部局共颁发了81903份建筑许可证,与清末相比,增加了47.2%。新崛起的建筑物,一部分是工业用房,另一部分用于城市新市民的居住。这反映出该时期的上海(     
A.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B.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C.城市贫困问题得到解决D.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2023-04-14更新 | 40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01
3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焦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C.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D.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绿带政策是在英国的城市化基本完成时才出台的。19421944年,艾比克隆比主 持编制了著名的英国大伦敦规划。该方案在以伦敦为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 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环:内城环、近郊环、绿带环和外层农业环。其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通 过绿带限制主城区的无限扩张,通过发展城市远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 开发压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伦敦城区在不断蔓延,而城市蔓延在严格意义上 说是由郊区化引发的,即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交通运输的革命,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地区外移,这一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伦敦商业中心区及 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英国绿带政策所要控制的是由郊区化所引发的城市扩张,在19世 纪后半期,郊区化已经使得伦敦商业中心区急剧衰落。

——摘编自谢欣梅《北京、伦敦、首尔绿带政策及城市化背景对比》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后,天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天津由“扼六路之中心,当九河之尾间, 外通洋海",逐步变成了列强向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倾销工业制成品并掠夺原料的跳板。天津 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向更广远的区域延伸,水陆交通的便利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 均成为天津这一城市的直接经济腹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更成为“满、蒙、直、豫、 山、陕、甘、新物产之总出纳地,世界货殖之一大灌输场"。以河北为例,据1933年河北商品 陈列所检查,在全省存在小麦外销的36个县中,有3个县向北京供应小麦,13个县供应给 天津,11个县同时供应给京、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贸易区域北控直隶全省及 内外蒙古;西连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南至河南、山东之北部,除上海外,无与伦比"。凭借 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贸易区域总面积,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区域、北方的经济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地区成为“天津城市”的“乡村地带。天津城乡体系的涵盖范围和隶属 层次大大提升。

——摘编自任吉东《近代城市化进程下的华北城乡变局——以天津、保定、唐山、石家庄 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津和伦敦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伦敦相比,近代天津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023-02-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59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高新区豫龙宏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曼彻斯特)。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是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国,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解放初期,大城市寥寥无几,1949年在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占76%。2008年在655个城市中,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占186%。内地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涌现,到1978年底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957年的1:046:018变为1:069:033。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比1949年增长1578倍,扣除同期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8,5倍,平均每年递增52%。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862795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2%,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43个。

——摘编自《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出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2-03-10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对宋朝首都东京和唐朝首都长安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唐长安是一个棋盘状封团结构,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开封城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繁华的街市上酒楼林立,茶坊、瓦子等连成一片,形成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随着商业的繁荣,金属货币难以满足需求,宋仁宗时期在开封设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新兴城市的排头兵,开埠前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开埠后,上海很快打破广州外贸垄断地位,成为联结内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大都会。至清末,上海各类各级新式学堂249所,集中了全国工厂的48.7%。这一时期,租界内林立的西式洋楼、洋行、银行、教堂、影剧院、工厂与西餐馆等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显著象征。租界畸形繁荣成为新上海的主体,相比之下传统旧城发展则明显缓慢下来。上海发展中租界与华界的强烈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质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背景与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2022-01-22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平顶山许昌三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2022-01-21更新 | 907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