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世纪的唐朝,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到184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反降到5%左右。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走上了依附性现代化道路,城市与城市生活方式表现为富有近现代色彩的欧洲文化登陆沿海一带的口岸城市与基本停滞于传统生活的广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就城镇本身而言,不仅形成古风淳浮的内地传统型城镇和凉风习习的口岸城市的二元结构;而且,同一口岸城市,也往往形成新老城区、华人社区与洋人租界对比鲜明的二元结构。

——摘编自胡焕庸、张善余编:《中国人口地理》等

材料二   工业化导致大量人口从乡村移居城市,使城市人口密度迅速增加。有不少先驱


者期望通过改变城市的建筑、设计,最终为市民大众提供价廉物美的住宅空间,他们利用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等新的建筑材料,打破了千年以来建筑为权贵服务的原则和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旧传统。20世纪也许是迄今以来西方城市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世纪,也是最令人茫然的世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世纪会在西方城市的土地上留下如此多、如此怪、如此大的建筑。工业化的需求改变了城市的传统功能,形成了以交通枢纽(火车站、码头等)、工厂区域、工人居住区域等为中心的新城市布局。

在工业文明影响下,在伦敦、巴黎和柏林,城市道路不断开辟、延伸,变得四通八达起来,路灯、下水道、电灯、电话、煤气开始逐渐普及起来,城市的近现代生活开始出现了。18世纪至19 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给西方城市带来了污染、贫困、犯罪、拥挤等问题,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人们又为消除这些文明的"附属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工业化对西方城市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33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A.城市治理能力有所提升B.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2022-05-20更新 | 1065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59次组卷 | 47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 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 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 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 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 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 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 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2005 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 50(表示已达工业化中期)时,提出最晚将在 2021 年 完成工业化进程。同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启动B.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C.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开始D.农村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