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十九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时20世纪40年代末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二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三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了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情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贺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设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城市人口“郊区化”的影响。
2 .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城市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只有不到2%的英国居民在城市里生活,到了1851年,50%的英国人都成了城里人。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和新商路的开通,特别是生产力的提高,这些都为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更是推动政府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治理城市化负面问题的序幕。这一次英国主要利用法律法规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以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局限性给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不和谐。

--摘编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二: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49~1957年,社会经济大幅度恢复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略高于世界平均速度。1958~1960年,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大跃进”阶段。不正常的激进式增长,结果是农村人口过度流入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供应困难,决策层对城市化采取强制性刹车,出现了两次反城市化浪潮。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放开,国家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管制,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到1991年末,城市化率达到26.94%,同类城市数量增长为全球最快。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但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无论在城市密度还是城市等级规模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

--摘编自连倩倩、安乾《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4 . 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加,许多河道支流相继填没,水源减少,加之居民密集,移物堆聚,源水受到污染,致使生活用水日益困难。

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

1897年种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为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珏创办官商合办的问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

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19376月浦东烂泥渡游龙路上的水厂建成供水。

材料二   195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

1999年上海城市年最大供水量近16亿立方米。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上海自来水事业所发生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021-01-09更新 | 1473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020-12-02更新 | 939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一 16 世纪,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在反对罗马教会及与法兰西等其他民族的斗争中,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迅猛发展:有人公开提出“.上帝是英国人”,《圣经》也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得到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市民的大力推崇;到15世纪时,英国各地的英语学校已多达300多所。

——摘编自陈同文《浅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市民阶层的作用》

材料二   在明清社会研究中 ,有明清“市民社会”之说。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出现的诸多特征已具备社会转型的意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明清士绅、商人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形成具有自治特征的团体生活,甚至发挥出批评政府的功能。出现的这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市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市民社会”说的依据,并对此加以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