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促使人们真正将文化遗产作为公共财富来看待。法国还鼓励历史古迹向公众开放,以便发挥其社会效益。这些做法
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B.与民众生活密切结合
C.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西欧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在发展繁荣之后必然会对其母体——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与落后的束缚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必将突出与尖锐化,并最终演变为导致其瓦解的主体力量。

——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

——【美】汤普森著,徐家玲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3)中世纪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三、四谈谈如何理解“城市的兴起……论结果,是革命的”。
2021-06-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时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均衡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021-05-17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后,西欧国家的统治者把鼓励农业生产作为重要的政策,他们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免除垦荒的租税,并对开垦的人让与财产权和用益权。在9世纪之前,西欧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因此修建防卫用的堡垒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那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城堡就成了中世纪最早的一批城市。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纺织业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点转移,这样西欧就逐渐出现了农具和耕种方式的革新,为后来城市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基督教所建立的共同道德规范标准为后来贸易复兴提供了可能,11世纪后市民城市的发展大多是以宗教建筑为核心而展开的。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给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带来了一次快速的飞跃。工业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要求分工协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来进行劳动生产,这种特点就促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时工业化要求的不仅是一家工厂的资料集中,还要求产业规模化。因此,城市化就是生产要素以及规模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由于大工业发展的需求、大量的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使那些靠近通行的江河港口,位于城市交通枢纽的交通干线汇合处,还有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大城市。

——摘编自李欢锦《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西欧城市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2021-04-16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主要国家首都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示意图》,与其他三个首都城市相比,北京轨道交通的显著特点是
A.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站点相对分散B.轨道交通覆盖地区经济最发达
C.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轨道联通薄弱D.轨道交通站点数量有明显优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现代效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摘编自王前福《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等

材料二     近代天津是中外文化碰撞最为激烈、复杂的城市之一。随着九国租界和现代工业的崛起,外国人眼中的天津形象逐渐脱离对北京的依附而独立存在。天津民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上,形成了兼容井蓄的风格,以文艺中的话剧和文明戏最为突出。

材料三     1978……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从2%左右提高到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369个,城镇人口达9亿。

——摘编自迟福林《第:二次改革_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多指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城市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美国的工业化程度越高,其城市化程度也越高。从1890年到1920年,城市居民增加了300%,而乡村居民仅增加30%。城市的扩大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乡村居民向城市的迁徙以及欧洲移民的大量到来。

——【美】沃尔特·拉斐德《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兴盛与衰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城市化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9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021-01-09更新 | 1478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