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口的非农化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洋务企业的兴办造成了一定的人口非农化转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A.保证了社会人员的有序流动B.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C.促使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D.打破了城乡人口结构均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促使人们真正将文化遗产作为公共财富来看待。法国还鼓励历史古迹向公众开放,以便发挥其社会效益。这些做法
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B.与民众生活密切结合
C.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西欧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在发展繁荣之后必然会对其母体——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与落后的束缚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必将突出与尖锐化,并最终演变为导致其瓦解的主体力量。

——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

——【美】汤普森著,徐家玲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3)中世纪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三、四谈谈如何理解“城市的兴起……论结果,是革命的”。
2021-06-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部分)


时间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时期城市分为公共区、宗教(文化)区、私人区三部分,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相对于狭小而简朴的住宅区,雅典城市建设将公共建筑作为重点,配建了文化、宗教、市政等各项大型公共设施。各个功能区之间不设区界,可以自由穿行
中世纪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片区空间组织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都围绕教堂展开,道路也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蜘蛛网状道路系统
15世纪府邸、市政厅、行会大厦等世俗建筑占据城市中心,珍惜和慎重对待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自觉地遵循城市统一和整体协调的法则,关注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19世纪末“田园城市”观念出现,主张城市规模要尽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试图建立一个融合城市生活的优点和乡村的良好环境为一体的“没有贫民窟和烟尘的城市群”来取代当时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
20世纪30年代赖特提出“广亩城市”规划思想: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各功能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据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标志。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凡一国的城市,不论大小,均须以同样的方法治理。法国于1789年首先实施,法国几千个城市均采用统一的城市政府组织。普鲁士于1808年采用统一管理。英国于1835年制定了城市法典,取消了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美国在1840年实行普通市规约制度,一方面禁止特别市规约制,一方面又扩大城市的职权范围。在城市权力的界限划定后,才谈得上具体的城市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体的城市治理问题出现了,人口拥挤、盗窃、贫富问题、娼妓泛滥等。尤其是传染病猖獗,1815年波斯尼亚鼠疫爆发,19世纪40年代中欧的马铃薯饥荒导致斑疹伤寒爆发,之后是通过公路、铁路交通遍布欧亚的亚细亚霍乱。

科赫、巴斯德的科学研究作用固然大,但是公共卫生保障才是根本,19世纪下半叶以提供洁净水和污水处理为标志的欧洲城市卫生革命遏制了瘟疫的蔓延。

——摘编自张慰慈《市政制度》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摘自求是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现代城市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1-05-30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紧邻紫禁城。2011年,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重新亮相,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单体建筑。新馆屋顶的叠加退阶设计借鉴了紫禁城重檐庑顶,大厅吊顶采取最具中国元素的藻井技术,并以简约形式出现。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接待人次达2.6万左右,其中未成年人占比17%,外籍观众占比9.5%

——摘编自斯凡特.胥茨《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

材料二     国家博物馆两大基本陈列为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古代中国以朝代的顺序为首要次序,古代文物以其自身的材质、色彩、工艺等讲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典故、经济力、文化习俗、现实生活等;复兴之路讲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通过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物象,历史在这里呈现,记载了前人的光荣与梦想。

——摘编自吴香君《从三大角度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特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国家博物馆蕴含的时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2000年辽宁城市化率与全国比较图


——引自卢守亭《谈辽宁城市化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1949--1978年与全国相比辽宁城市化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辽宁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时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均衡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021-05-17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49—1957年,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率由 10.6%升至 15.4%;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 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切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B.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C.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市体系D.走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后,西欧国家的统治者把鼓励农业生产作为重要的政策,他们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免除垦荒的租税,并对开垦的人让与财产权和用益权。在9世纪之前,西欧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因此修建防卫用的堡垒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那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城堡就成了中世纪最早的一批城市。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纺织业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点转移,这样西欧就逐渐出现了农具和耕种方式的革新,为后来城市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基督教所建立的共同道德规范标准为后来贸易复兴提供了可能,11世纪后市民城市的发展大多是以宗教建筑为核心而展开的。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给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带来了一次快速的飞跃。工业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要求分工协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来进行劳动生产,这种特点就促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时工业化要求的不仅是一家工厂的资料集中,还要求产业规模化。因此,城市化就是生产要素以及规模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由于大工业发展的需求、大量的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使那些靠近通行的江河港口,位于城市交通枢纽的交通干线汇合处,还有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大城市。

——摘编自李欢锦《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西欧城市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2021-04-1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