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而固化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对原来不属于秦国管理的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框架,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

——摘编自魏亚儒《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被外国强行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卷入世界的滚滚洪流中的。西方的介入使得屈指可数的沿海沿江城市率先获得神奇发展。不同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同时并存。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城市片面掠夺乡村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使城市失去了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有效空间和工业必需的原料供应市场。城市工业的幼稚,也无法吸纳进入城市的农民。

——摘编自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特征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时间状况
1949年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依卡路司”和“斯柯达”等。
1957年随着“长春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
60—70年代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8月,公共交通局改为公共交通总公司。2005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90年代,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III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将达到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砘注,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迭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