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觉醒意义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战争与文化交锋-选必3-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2 . 材料一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植根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原因,更是有着20世纪初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现实状况,使得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西、葡、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他们为大规模的航海提供了物质的可能。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与民族主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19世纪中期之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思想潮流。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2022-08-2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材料一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进历程中“中国”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2-02-16更新 | 34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过关03辽宋夏金多民族封建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
4 .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这种变化反映了
A.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
C.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D.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
2020-01-08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单元复习0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
年份“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中华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1911243
192550281
19281119183
19392369372

这些变化表明
A.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
B.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C.辛亥革命导致了民族意识形成
D.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
2019-07-08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单元复习01政治制度【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C.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7 . 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民族意识觉醒比较艰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