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透代以降,情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机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村向接堂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申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率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超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城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四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网和文化认问。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2022-12-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B.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
C.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传播D.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2022-09-02更新 | 872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表为1930年海外华侨在美国芝加哥创办的《时事画报月刊》主要栏目表。据此可知,该刊的栏目设置(     
栏目内容
祖国消息中国各地的主要时事、地方风光等
广东消息广东地区的时事新闻、风土人情等
各地侨讯美国、墨西哥、菲律宾等地的华侨消息
外国时事国外重大时事

A.彰显了家国认同的建构B.凸显广东的外贸中心地位
C.体现了融入社群的尝试D.着眼于新闻报道的即时性
2022-07-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宣扬“国族”理论,公开否定“三民主义”民族观,将民族同化从隐性实施变成了公开推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指定的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于同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民国时期未能加以详细的区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混乱。

—摘编自严昌洪等《论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从观念上的国家向民族实体的扩展。中共以内蒙古的政治模式为先导,把区域自治应用于所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内蒙古自治给中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

—摘编自刘晓原《边疆中国和1949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2-04-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起,“大觉醒”运动在北美兴起,基督教各派共同呼吁消除各殖民地之间“不幸的误解和隔阂”,谋求“和平、友善和仁爱”。英法七年战争以后,英国改变了对北美的土地、驻军、征税和宗教等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与愤怒。对茶税的抵制造成了对茶的反感,咖啡被加冕为北美“早餐桌上的王”,社会习俗也随着改变。潘恩的《常识》在1776年再版了25次,以“大众化的文字,彻底改变了殖民地”。《独立宣言》“燃烧起黑人求解放的热望”,他们踊跃投入到“美国人民反对英国强盗们的战争”。但约翰·亚当斯也指出,在独立战争开始时,仍有三分之一的北美人效忠英国。

——摘编自谢丰斋《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历史探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尊黄”思潮。一些杂志印有大幅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像”,有些刊物开始使用“黄帝纪元”。《黄帝魂》等出版物宣扬“欲保汉族之生存,必以尊黄帝为急”。辛亥以后,“排满”的“尊黄”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人们也逐渐从“汉族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走出。1919年孙中山指出,汉族要“与满、蒙、回、藏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编自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尊黄”思潮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悲愤歌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1939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并分析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觉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时间思想原则
1990“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认同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6~1270年在位)时期,其设立的巴黎高等法院成为面向整个王国接受个人和团体上诉的机构。1294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以英王爱德华一世拒赴巴黎高等法院应诉为由,宣布没收其在法国的领地。由此可见,巴黎高等法院的设立
A.激化了君主与贵族间的矛盾B.助推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
C.强化了法王对抗教会的力量D.推动法国形成分权制衡体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顾颉刚主张“一体”,费孝通主张“多元”。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势的变迁,费孝通把“多元”与“一体”整合为“多元一体”。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三是从语言上说,除个别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四是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五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他在“瞻望前途”的结语中预言“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

——徐杰舜李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