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B.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
C.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传播D.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2022-09-02更新 | 872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作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14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经济开始活跃,并引起系列的社会变化,以英国为例,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伦敦成为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485年开始的都铎王朝非常注意强化王权势力,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强化了正在生长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民族国家。

——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022-08-11更新 | 24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初,爱国志士纷纷呼吁建立“新中国”。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号召建立一个“少年中国",这个“少年中国”就是梁启超期望的“新中国”。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又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新中国”一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预备仿行立宪的影响B.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推动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D.社会主义理论的流行
2022-05-2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法民族主义。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每一个公民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相同、不同或其他均可),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民族史观与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一

《史记》把周边民族及其生活的地区如匈奴,西域、西南夷等都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详尽地考究了周边各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史记》编撰少数民族史传顺序时,把民族列传与相关人物列传穿插安排在一起,把其作为边疆关系中矛盾的一个方面进行描述《史记》追溯了所记少数民族的世系,通过史学著作,说明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源。在对民族关系的记述与评论方面,《史记》倾向于主张和亲与遣使往来,互通贸易等政策,反对互相侵害和连年兴师动众的征伐。

——摘编自李珍(民族史观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二

明太祖以民族与正统问题相剥离的修史思路,在《元史》撰修过程中得到了贯彻。在记述内容上,《元史》对蒙古族贵族为首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历史功绩也给予了相当肯定。元代以武功立国,其政治统治和民族政策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和紧张局面历来为史家所诟病。但在《元史》诸志中,元代的典章制度,统治方略都得到了正面的积极评价。在明初统治者看来,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不应当成为正史关注的主要方面。不管元朝皇帝来自何方,拥有什么民族的血统,只要他拥有“天命”,就应当加以合理的史学反映。

——摘编自李珍《民族史观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史记》在叙述民族问题时所持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史》在民族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及其目的。
2022-04-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经济为取向,强调本民族经济权益的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是晚清思想家在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痛苦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深沉而强烈的赶超意识。他们认识到西方立国的基础在于工商,视其为西方国家生存的根本。随着甲午战后清政府面对严峻社会现实不得不在经济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虽是无奈而笨拙的应变,却客观上优化了经济民族主义生成的环境。主张“挽回利权”,对西方经济侵略进行“商战”,提倡重商主义,主张“商业立国”和“实业救国”,这些可以看成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反对西方军事、经济侵略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体现在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焦润明《论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共同市场的形成和势力不断壮大,日本的崛起,都对美国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严重削弱,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在夺取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内涌起经济民族主义浪潮。由此导致在全球贸易领域,美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最多。使用报复手段,以实现美国依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打击所谓外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一直是美国贸易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追求世界霸权获取垄断利润的同时,却又逃避责任,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同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纠纷不断加剧。

——郭吴新《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取向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在实践上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6~1270年在位)时期,其设立的巴黎高等法院成为面向整个王国接受个人和团体上诉的机构。1294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以英王爱德华一世拒赴巴黎高等法院应诉为由,宣布没收其在法国的领地。由此可见,巴黎高等法院的设立
A.激化了君主与贵族间的矛盾B.助推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
C.强化了法王对抗教会的力量D.推动法国形成分权制衡体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顾颉刚主张“一体”,费孝通主张“多元”。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势的变迁,费孝通把“多元”与“一体”整合为“多元一体”。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三是从语言上说,除个别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四是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五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他在“瞻望前途”的结语中预言“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

——徐杰舜李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