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 ,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高寿者被视为治理有方、国泰民安的祥瑞之兆,统治者也希望通过孝亲达到忠君的目的,为此历朝历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进而形成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整套养老礼仪和法令制度。历代政府都设置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养老事务,每年举行隆重的养老仪式;经常派遣使臣到民间对高寿者进行视察和慰问;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给予物质赐赏以及赋役减免;当老年人触犯刑律时,对其的量刑处罚都给予适当减轻,甚至免除。在民间为推行家庭养老,还对积极养老的家庭给予隆重表彰和免除家庭成员的税收徭役负担,对不养老家庭给以相应的指责和处罚,由此在民间形成的道德力量约束,对稳固分散的小农家庭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王凯《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从近代以来日本各届政府大量建养老院机构,设立《养老法案》《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等保障养老权益,形成较完善的养老基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护理保险制度等系列养老体制。养老服务产业基本属于“医养护融合”,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远程家庭安防等措施构建的智能化、科技化专业养老服务。老年人根据自己状况选择不同的服务,由政府公共养老金、企业补助养老金等支付90%。还把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贯穿于社会各个环节,设立“敬老日”、建立老年人俱乐部和开办老年大学、保障老年人就业,让老年人参与融入社会以减轻孤独感和实现生存价值。如今日本养老产业实现了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逐渐形成养老服务为核心的新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赵毅博《日本养老体系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日本近现代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近现代养老制度的启示。
3 . 西汉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民贫则奸邪.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材料主要体现了
A.社会救济是政府主要职能B.国家安定依靠道德教化
C.政府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D.民生问题影响国家治理
2020-09-0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周礼制影响下,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该法进行修订并正式实施。……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5 . 1979- 1980年,中央决定夏粮收购价提高20%,化肥等农资出厂价降低10%,但粮食售价不得变动;重工业投资减少6%,轻纺等增加30%左右;基建投资下降69. 8%。这些举措旨在
A.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C.改善人民生活状况D.改革计划经济弊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
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

——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还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注重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边区通过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债、寒衣募捐等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由于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低,边区交通、通讯不发达,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

——摘编自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普及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出生婴儿死亡率从195。年的约25%减少到1981年的低于5%,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从而形成所谓“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摘编自江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社会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2020-01-18更新 | 132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清时期

忽必烈力主的“涮羊内”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01-14更新 | 287次组卷 | 21卷引用:【市级联考】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4月初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时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薄、新旧界倒塌屋簿等。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

——摘编自吴钩《宋朝的廉租房制度堪称完备》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住房法》规定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而英国则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扬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廉租房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推行廉租房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2017-04-17更新 | 1130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7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二次市统测试卷---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