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扶贫政策的影响
2 . 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2021-05-30更新 | 1701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指出,“将妇女写进历史,就意味着历史的传统定义要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继《元史》增加《列女传》篇幅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但卷数及记述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没能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

——摘编自向燕南、王汐牟《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

材料二   学界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一批男性学者,他们采用传统史学方法研究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或注重对制度的考量,或注重对女性生活、婚姻、缠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妇女从属性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妇女史研究除关注极少数女英雄外,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刘正刚《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妇女的“烈女”形象得以强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04-29更新 | 378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诉讼是明代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四月,明太祖颁布钦定之《教民榜文》,榜文共四十一条,对于乡诉讼有详尽的规定。关于乡诉讼的具体内容大致如下:乡诉讼的法官是本管里甲(指里长及甲首)及老人,他们是兼任法官,乡诉讼管辖的案件是一乡之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乡诉讼采合议制,必要时得刑讯当事人。乡诉讼的法官均系里甲或老人,其所谓判决系合议制之决定,或有书面,或无书面,并不一定。其判决之依据为国法、人情与风俗习惯等规范。明代乡诉讼之判决有类于现今之乡镇调解委员之调解;乡诉讼的目的在于减少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数量。但因里甲及老人的素质良莠不一,判决未必公正。判决之后,双方当事人如果不服,得于乡诉讼判决后上诉州县衙门。明代乡诉讼之施行,曾经发生几次变化。总的来说,成化之前,尚能依敕令施行。弘治以后,渐难施行,上述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多径向州县衙门呈控。

——据《中国审判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乡诉讼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诉讼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京地区(长安、洛阳)的粮食储备与隋唐统治稳定紧密相关。隋唐时期的粮仓总体采取中央、地方和私人储粮相结合,除了太仓、正仓等进一步完善外,新出现了军仓、义仓、惠民仓等仓种,各仓职能明确、管理严密、唐朝政府通过财务勾检,即财务审查、账目审计与法律法规来对粮仓管理进行监督。为了让粮仓干燥、低温,洛阳城地势最低的河谷地区海拔在130米作用,而粮仓基本都在140米以上,粮窖为口小底大,既可以扩大粮窖容量、防止窖壁塌陷,又便于镶嵌壁板以抵抗寒气渗入,且火烤窖底和下部、涂抹防潮层。史学界发现隋唐粮仓多为地下仓窖,究其原因:建造及维护成本低,减少在战乱等冲突事件中的损失。大型粮仓均分布于长安、洛阳方向的运量干道上,便于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隋朝大运河修建时,也充分考虑了大型粮仓的位置关系。

——摘编自王荔君《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储特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费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宗教和慈善事业息息相关,如英国教会和修道院举办的养育院就承担了重大的社会救助任务。为了明确救助的准则,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各教区对居住于本教区的贫民负有救济的责任"。英国民众一贯认为“美国社会只存在贯民,不存在贫穷问题,而贫穷只是个人的懒惰和无能造成的;救济不应该是国家的责任,对困难群众、农户的保障就是统治阶级的施舍。如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就规定了要安排贫困儿童去学艺,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必须送往贫民教养院”使其工作,而且不允许对其进行“院外救济”。英国在《伊丽莎白法案》中制定了相关要求,指出“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救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从而保证了救济经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比较分析》

材料二   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对于能在救济灾荒、济贫、育幼和养老事业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和组织,给予鼓励和奖赏,如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明清政府对待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仅强调供养,而且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明清政府除了通过税收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和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且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保障资金增值,加民间劝幕、买田收租增加利息、买店面收租生息等形式。

——摘编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明清中国社会保障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明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自特点。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特社会保障体系?
7 . 如表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内容文献
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
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
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
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周礼制影响下,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该法进行修订并正式实施。……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9 . 1979- 1980年,中央决定夏粮收购价提高20%,化肥等农资出厂价降低10%,但粮食售价不得变动;重工业投资减少6%,轻纺等增加30%左右;基建投资下降69. 8%。这些举措旨在
A.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C.改善人民生活状况D.改革计划经济弊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