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100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的背景,并归纳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姿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1875-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塞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摘编自任其怪、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编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摘自陆月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二战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五保”制度实施的社会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城市除京师以外,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事业,城市的污水处理、垃圾清理、传染病防治,多由有关行会或士钟、居民等社会力量负责,既无专司,亦无专人。据记载,当医生要求给北京一些居民的儿童进行免费牛痘接种时,竟遭到拒绝,理由是“此痘疮乃孩儿之疫病,非患一次不可,故人为预防乃违天理。多有以种痘为邪法而排斥者”。.....梁启超等人认为,由于千百年的专制统治,中国国民形成顾个人不顾集体、顾小我不顾大我的缺陷,“不知群之物为何物,群之义为何义也,故人人心目中有一身之我,不有一群之我”。

——摘编自何小莲 《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新中国迅速开展群众卫生运动,进行大规模宣传;国内普遍建立了省、地、县三级卫生防疫站。卫生部颁布我国第一部《传染病管理办法》,在医学院校中建立了卫生系和卫生专业,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体系。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防治了血吸虫病和麻疹等,基本控制了鼠疫、霍乱、黑热病、麻风病等疾病的流行。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通过接种牛痘消灭了天花,较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宣布全球根除天花早了十几年。

一捕编 自从吴超《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一 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治理城市公共卫生的主要措施,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020-08-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实行官学教育,贵族垄断了教育。教育内容为“六艺”,其中“乐”、“射”和“御”是贵族的体育课,有明显的军事和教化目的。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民间平民体育也逐渐盛行。上流社会热衷骑射行礼、投壶下棋。中下层流行郊游、蹴鞠。军中盛行武艺、角力,如魏国吴起常用负重跑、跳来锻炼士兵体能,将“魏武卒”打造成了精锐之师。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形成了“养神”和“养形”两大派别。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前,英国普通民众只能在旅馆、酒馆等场所进行斗鸡、打牌、掷骰子等活动,在乡村或城镇开阔街头上演足球、板球、斗狗等冲撞激烈的运动,上层阶级则因其财富和权力关系,租借场地,用来进行狩猜、网球、赛马、钓鱼等活动。这些传统体育比赛充满混乱与无序,各类斗兽运动血腥残忍,被称为“残暴的娱乐”。从1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英国经济扩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体育开始兴起,残忍的斗兽运动逐渐受到限制或衰落。19世纪,随着铁路的修建,人们的出行、物资的大规埃流动更加方便,广大工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也打破了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垄断,现代体育运动逐渐扩散至英国整个社会。

——摘编自杨松《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体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综上,说说发展体育运动的启示。
2023-02-01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一些志愿团体,关注工人的住房、清洁等状况,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1848年的霍乱爆发,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张晶晶《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医学争论研究》

材料二   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当时主要任务是消灭传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病媒害虫,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截至1952年底,全国清除垃圾、粪便等1.6亿多吨,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从突击性的运动向经常性运动转变,从粉碎细菌战向消灭疾病转变,从保家卫国向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转变。

——摘编自肖爱树《被WHO誉为“中国的国宝”: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异同。
2023-03-10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在“天命论”和崇佛思想的影响下,老百姓对蝗虫无能为力,在路旁烧香磕头,乞求上天开恩,眼看着蝗虫食禾苗,不敢捕杀。满朝文武也都一筹莫展。唯独姚崇上疏积极主张捕杀蝗虫。他引经据典,极力说服玄宗,同时提出了灭蝗办法,并派遣御史分头督促各地灭蝗。后又派遣使者去各州县进一步检查捕蝗情况,并把各州县官吏捕蝗的勤情、政绩大小上报朝廷,以促进州县捕蝗救灾。姚崇督责捕蝗,始终如一,因此捕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汴州一州,就捕蝗十四万石,投入汴渠顺流而下者尚不可胜数。在他的努力下,虽然山东连年发生蝗灾,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饥荒。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崇的救灾特点并做出简评。
2022-12-1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后期,大都城市人口对海运米极度依赖,“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341年,出现过“海运不给”的问题。1351年,“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翌年,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海道,运道遂梗。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据《元史·五行志》统计,大都地区自中统元年至至治三年的63年间,危及人民生计乃至生命的灾害计有48次。大都与近畿人口饥疫、流离、死亡的过程随之加速。早在元至正初“海运不给”之后,至正九年(9年),即已开始于京畿和籴,并重新整治运河。与此同时,元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畿内屯田,虽属权宜之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了《谷物法》,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和近代英国处理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基于人口居住的繁密和商业利润所诱,官府也开始经营房屋出租业。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劝诚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每遇节日大礼或灾伤月份,减免官私房租。学校和福利机构用于出租的房屋由国家兴建,所得收入不必上交。宋政府对私有房地交易的规则也很严密,如城市居民和诗阙官可根据“实封投状”(类似于后来的拍卖)的政策购买宅舍,现任官不得购买。从官府手中低价买过房地,随即调价倒卖的现象,一经发现,许人报官。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救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一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己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被称为“菌苏拉”,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

——摘编自鲍红信《论共和至帝国早期罗马城的住房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宋城市住房管理和罗马城居住环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城一直受住房问题困扰的原因。
2022-03-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2·四川凉山·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英国政府大力推动呢绒工业发展,也借此解决了圈地运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升了英国本土呢绒工业的水准。到了17世纪末,毛纺织业已经遍布英国各地,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联系,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强了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扩大了城市对乡村经济的辐射能力。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英国已经昂首完成了农业革命。

——摘编自谷延方《17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掀起过一场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以“民族自救”为己任,自发深入落后的农村,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对农民进行识字扫盲和科普教育;通过创办乡村医院,以推进乡村卫生运动;通过创办中心茶园,开辟健康娱乐场所来改变民风民俗;通过创办信用合作社,帮助农民发展生产;通过创建农业科学馆,以推广良种,宣传科学种田;通过成立联村自卫团来禁烟禁赌,强化社会治安;通过举办农民娱乐会、联村运动会、农民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校和乡村社会融为一体;他们在乡村建设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强调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反对生搬硬套外国模式。

——摘编自《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

材料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线任务,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摘编自刘艳梅《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纺织业的发展导致英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