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确立男女平等权利,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社会地位;保育儿童,设立托儿所,严禁溺婴、虐待儿童;优待抗日军人、民兵及家属;抚恤老、幼、孤、寡,通过发行救国公债、发放低息贷款、组织人民互助等形式救济难民、灾民。

——据谭忠艳《中国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出现新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措施的积极作用。
2021-09-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红桥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中后期,德国经济发展逐步放缓,失业率不断上升,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在当时的环境下,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具有高福利性和保护性,企业聘用难度增加,加剧了劳动力流动阻力。政府出台了包括提前退休在内的种种弹性退休政策,拓宽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了企业劳动力流动。20世纪末期,一系列养老金改革政策应运而生,改革内容包括:细化部分退休和灵活退休政策,以此延迟实际退休年龄;利用杠杆作用扩大私人储蓄金积累,进一步提升养老金费率;从现收现付制逐步引入基金积累制;引入重要参数用于计算公共养老金,将养老金领取人数和缴费人数纳入制度模型。计算出的养老金将努力确保劳动所得大于提前退休所获养老金,不断控制锁紧提前退休条件。

——摘编自杨伟国、袁可《二战后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德国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影响其改革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2021-09-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摘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四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洪水防治的特点及意义。
2021-09-04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进一步改革了医疗福利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为中央最高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官,政府要求这些机构“散药饵以救民”。医疗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建立,而宗族、邻里等组建的民间机构也发挥了辅佐作用。北宋医疗福利机构主要服务于皇族、官员、军人和处于贫苦状态的平民百姓。其中皇族、官员、军人享有较高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医疗福利保障,而对贫民则通过安济坊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北宋还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病者利益不受侵害。王安石新法中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禁止不法商贩操纵药物,以假药、次药牟利坑害百姓。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如保障“制民之产”,落实土地“均”“正”,践行“薄其税敛”,重视按“劳”各得其分,尝试“与民分货”,倡导“取于民有制”。保障“制民之产”是抓住了保障劳动正义的根本;落实土地“均”“正”是践行劳动正义的基础;践行“薄其税敛”是落实劳动正义的重要举措;重视按“劳”各得其分是实践劳动正义的中心环节;尝试“与民分货”是推进劳动正义的必要补充;倡导“取于民有制”是改善劳动正义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刘伟雄、李连根《中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进入阶级社会后,尤其是前现代社会,相比神话英雄、宗教人物、王公贵胄,出现在艺术作品上的劳动者的形象相对稀少了很多。直到16世纪,在商业发达的北欧,一些画家不吝创作以劳动者为主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中,劳动者质朴、快乐的形象中不失愚笨的一面,这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家“对乡村农家的态度与莎士比亚相似,习惯拿乡下佬开心”。到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明确把劳动者当作主要描绘的对象,创作了很多传世的经典作品。如古斯塔夫·库尔贝1849年创作的《碎石工》、米勒1857年创作的《拾麦穗》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广大劳动者艰苦的劳作状态和艰辛的生活情景,实际上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和拷问。

——摘编自郭广林《浅议近现代绘画与摄影里的劳动者形象》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社会风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和鼓舞人心的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应重温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摘编自储新宇《弘扬伟大劳模精神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艺术界对劳动人民态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伟大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诉讼是明代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四月,明太祖颁布钦定之《教民榜文》,榜文共四十一条,对于乡诉讼有详尽的规定。关于乡诉讼的具体内容大致如下:乡诉讼的法官是本管里甲(指里长及甲首)及老人,他们是兼任法官,乡诉讼管辖的案件是一乡之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乡诉讼采合议制,必要时得刑讯当事人。乡诉讼的法官均系里甲或老人,其所谓判决系合议制之决定,或有书面,或无书面,并不一定。其判决之依据为国法、人情与风俗习惯等规范。明代乡诉讼之判决有类于现今之乡镇调解委员之调解;乡诉讼的目的在于减少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数量。但因里甲及老人的素质良莠不一,判决未必公正。判决之后,双方当事人如果不服,得于乡诉讼判决后上诉州县衙门。明代乡诉讼之施行,曾经发生几次变化。总的来说,成化之前,尚能依敕令施行。弘治以后,渐难施行,上述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多径向州县衙门呈控。

——据《中国审判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乡诉讼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诉讼的影响。
8 . 从臣民到人民
《钦定宪法大纲》第一部分为正文,共14条,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第二部分为附录,共9条,规定臣民的权利和义务。臣民按照法律规定,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在规范权利时使用“人民”概念,人民指个体的人,不再是被统治的客体,取得了主体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相比于之前的54宪法、75宪法以及19791980年的两次修宪,在“人民”概念的使用上,虽沿续了“革命人民”的传统,不过,人民的革命色彩隐退,权利色彩日益浓厚,在宪法上构建了普及于所有中国公民的“人民”概念

——摘编自周永坤《中国宪法中“人民”概念的变迁与宪法实施》


依据所学,围绕“从臣民到人民”的变迁,对材料进行评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A.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