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2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3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古时起,中国人便对埃及文明抱有浓厚的兴趣。《永乐大典》等古籍便有对古代埃及的相关介绍,但这些记载几乎都是由番外使节或商人转述而来的。19世纪中期,王韬等人以及清政府派往欧洲各国的使臣们成为埃及访古的首批中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热衷于收藏埃及文物,如朝廷重臣、金石学家端方就曾收购了不少埃及铭刻,这些铭刻中的一部分至今还保存在中国。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近代早期国人对于古代埃及文明抱有的是一种盲目猎奇的心理。

19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最新考古成果的传入,作为历史新兴分支学科的埃及学以及相关知识也被大量报纸杂志所刊载。……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反思埃及历史的高潮。当时的报刊有大量关于埃及反帝斗争和独立运动的报道,如1936年的《知识半月刊》就刊登了《怒吼吧,埃及!怒吼吧,中国!》的文章。穿越时空的阻隔,中国与埃及终于在近代纷乱与动荡的历史舞台上相遇了。

——摘编自张赫名《穿越时空的相遇——近代中国人对埃及的认知与研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人对埃及的认知与研究。
2023-05-2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及煤炭开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秦汉时期,而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则最早记述了煤的地理分布。西晋时煤产量已相当可观,南北朝时已有关于用煤炼铁和取暖炊饭的文字记载。欧阳修关于发香煤饼的故事,曾在文人学士中传为佳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煤量日增,煤炭开采规模日益扩大,开采技术不断进步。到宋代,煤炭开采与加工利用技术发展到一个高潮。宋代煤矿遗迹表明当时已动用了先内后外、逐步撤退的“跳格式”采煤方法。明代统治者把解决燃料问题看作是关系社会安定的大事,采取了一些鼓励开发煤炭的措施,如放宽对煤炭开采的管制、对受灾煤窑进行抚恤等。煤炭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成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主要产煤区附近都分布着河流或紧靠海边,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英国人能方便地将煤炭送往全国各地。13世纪时煤炭主要是用作家庭燃料而非工业用途。16世纪后随着人口大幅增长、工业飞速发展以及国家需要,煤炭作为一种容易开采、燃烧值高的新型燃料闪亮登场。18世纪中期,英国人对焦炭炼铁实现了多次重大技术突破,从此煤炭开始大规模运用于冶炼行业并改变了整个英国的能源结构。随着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蒸汽机被发明出来用于为矿井抽水。有了取之不尽的煤炭,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棉纺业和毛纺业随之发达,为了运输这些产品,运输业也就发展起来。到1800年时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英国煤炭利用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利用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形成不同影响的原因。
2020-11-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新世纪中学2021年高三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世纪”与十八世纪

材料一   时间纪年的变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常来说,古代的纪年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支纪年,二是王公皇帝的年号纪年。晚清以降,欧美的纪年方法和时间性质引入国内,“世纪”的概念即其中之一。其实,“世纪”一词自古存在于中文世界,但其涵义并非指向时间的单位,而是特指帝王的世系及其相关记载。1900 年以后,“世纪”一词逐渐成为指称百年的标准词汇。1908 年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中首次将“century”对译为“一百年,世纪,周(泰西以一百年为一周)”。1913 年,魏易等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一书中,“世纪”一词频繁出现,明确指称一百年的时间坐标。带有时间属性   的“世纪”一词是二十世纪的产物。

材料二 《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两份媒体均将此时段作为西方历史急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世纪”一词在两种媒体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1905年和1911年,相关论述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为时间单位的“世纪”第一次出现就与“十八世纪”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十八世纪西方文明高速发展及其向其他地区扩张有关。因此,“十八世纪”一词自晚清民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与欧美历史发展紧密相随的,似乎成为西方的专属时间。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1)20 世纪初“世纪”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清末媒体为什么要关注“十八世纪”?
2020-05-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模)
7 . 文明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文明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神话多记载创世英雄们为生存与自然抗争,如人们熟知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受到讴歌赞扬的英雄多是牺牲个人利益,克己奉公的典范。古希腊的神话英雄们都有浪漫主义的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并以此为荣。古希腊神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实现个人价值,如宙斯虽是天帝,却时常到人间寻欢作乐。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欧洲大量购买中国瓷器。中国拥有世界瓷器市场的全部分额,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纹章、广彩等众多的外俏瓷品种,不断提高的釉上彩技术为生产具有欧洲装饰风格的瓷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其间,欧洲人不断模仿中国瓷器。但质地相差甚远,直到18世纪初,欧洲陶瓷才真正诞生。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皇家瓷器厂,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大放异彩,它们更加符合欧洲人审美情趣,胎簿、光泽度等也直追中国瓷,1769年,英国建立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规定此线必须贯彻工厂制度并全面实行劳动分工,到18世纪后期,各国纷纷提高华瓷进品税,同时欧洲瓷还出口到美洲、中东地区。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中国制瓷业,逐渐丧失了技术垄断优势,出口主要对象由欧洲转为美洲,到19世纪初,几乎只剩下东南亚地区了。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瓷器。洋瓷只付税5%就可在中国口岸销售,到19世纪末国内开始出现欧洲人开办的瓷器工厂,其产品成本低、售价低。当时有人谈到洋瓷时概叹道“夺我外洋之销路犾以为未足,进而夺我国之销路矣”。中国制瓷业就此衰落。


(2)依据上述材料,解读中国和欧洲在瓷器贸易中地位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
2020-08-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传统的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消费观不断涌现。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时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展现出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城市风气逐步由淳朴转为奢靡,商贾地主奢侈腐化,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张邦建《明代中后期消费的特点及消费观的变化》

材料二   17、18世纪,社会各阶层奢侈消费经济逐渐兴起,随着贸易大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大量金钱被投入到时尚奢侈品消费当中。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这样描绘当时的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每个人都出手阔气。”与16世纪不同的是,17、18世纪英国消费竞争的主体主要是个人,消费竞争是为了展示个人的地位和荣誉。

——摘编自吴冠中《现代消费社会的起源:17、18世纪英国消费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普遍存在社会奢侈消费风尚的原因,并简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和17、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并简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比年以来西域大奏朕功(注:指清政府统一新疆全境),国家势当全盛。

——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

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乾隆《圣训》卷一O六

材料二   当代历史学者张宏杰在《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一书中指出:“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1)材料一、二对乾隆时代的叙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英两国农民生活差距巨大的原因。
10 . 不同视野下的康乾盛世康雍乾三朝在我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

材料一:“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著

材料二: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徐浩《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1999年)

材料三:国内外经济学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18世纪的经济数据进行了估算,结果如下。

中国与英国(欧洲)18、19世纪人均国民收入对比

学者(基准价格指数)年份中国英国

贝洛赫(1960年美元价格)
1800228324
1840206447

刘瑞中(1700年银两价格)
170013.219.91
180013.461.47

麦迪森(1990年美元价格)
1700600923(欧洲)
18206001090(欧洲)

刘逖(1990年美元价格)
1700378采用麦迪森数据
1800311采用麦迪森数据

——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1期


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康乾盛世”的。
(2)从材料三的经济数据中,你可以对18世纪的中、英两国经济得出什么结论?
(3)经济学家对18世纪的经济数据估算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康乾盛世”,你是如何理解的?

2019-05-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等级考质量监控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