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认为自己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领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并宣传其外交政策,“朕……已承正统,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大多数国家在收到明朝政府的诏书,并了解其善意后,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建立“行人司”,其主要职责为“捧节、奉使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告诫行人:“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洪武前期,一些国家利用其朝贡的机会,大肆进行走私贸易,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他还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据李登峰、马五海《试析明洪武年间外交政策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从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帕麦斯顿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最典型的事件是在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动绝非偶然,中国的大门由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来打开也绝不是偶然的。

——据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