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如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名称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B.开放程度的总体趋势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3 . 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2022-03-13更新 | 1426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2021-01-06更新 | 1036次组卷 | 3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020-12-29更新 | 253次组卷 | 39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2020-07-11更新 | 3972次组卷 | 7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8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9-01-30更新 | 4186次组卷 | 87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04-19更新 | 439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煤建司一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