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

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2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48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2020-05-23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晚清外交官刘锡鸿认为,“遣使各国以通中外之情,亦以谈洋人底蕴,俾不误于区处,固今日要务也”,但“遣使只宜言通好,通好不便于久驻”,否则易被无赖之徒利用,与洋人忿争,成骑虎难下之势。对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先进近代外交意识B.积极维护主权反抗侵略
C.反映当时华洋纠纷频繁D.主张推行保守有限外交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可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往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并分析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倡导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20年初,在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包装上写着两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中日两国网民围观。这两句偈语体现了
A.日本比中国更重视传统文化B.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C.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影响深远D.灾难外交改变中日外交走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干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万国梯航来贡之事充斥二十四史,而中国官方主动航行到海外的记录却是凤毛麟角。有之,则主要是地方性的民间的航海活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然市船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民互为市,若广之濠镜澳然。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摘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14~15世纪)建立通往亚洲的商路是比寻找新土地和资源更为诱惑的事。欧洲商人从陆路上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进行丝绸、香科、瓷器以及其他亚洲特产的贸易,最远可至中国。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和鼠疫的传播,丝绸之路的旅行不再像从前那么安全了。穆斯林商人把亚洲的货物经印度洋和红海运送到开罗,再转手给意大利商人,输送到西欧。但是在开罗,货物的价格往往已经涨得很高,而欧洲人对亚洲商品特别是香料的需要又是数量巨大的。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亚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压力和清政府不思改革的“守成”思想,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西方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皇朝面临着更加急迫的统治危机。在洋务派主持下,洋务运动逐渐推进。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创办了第一家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1500年到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联系”的历史事件,并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工业革命扩展到中国的原因,并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0-04-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早期的西学东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2——1773 ,来华耶稣会传教士达478 名。其中著名的有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人罗名坚,意大利人利玛窦(1583年),德国人汤若望(1622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59年)和1714年来华的意大利人郎世宁。

中国基督教(天主教)徒人数:1589年,80人;1610年,2500人;1617年,13000人。

崇祯年间,38000余人。1800年(嘉庆五年),二十多万 。

——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第15卷

材料二:据《清文献通考》统计,康熙朝廷共铸大小铜铁炮900 余门,其中由南怀仁督造的火炮近500 门,直接为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立下功勋。

——沈瑞英:《略论明清军事文化发展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徐光启等中国学者与多位传教士一起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历书对一些欧洲天文史上比较重要的学说,包括哥白尼的学说,作了大量介绍。历书大量引用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还引用了很多图,并且把哥白尼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天文学家之一。

——江晓原:《徐光启与<崇祯历书>》

材料四:明末士人朱宗元曾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问题:
(1)早期的西学东渐的“早期”是指哪一时期?
(2)依据材料,概括早期西学东渐的主要途径。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一篇题为“早期西学东渐”的评论。(要求:字数200——300字左右,观点明确,运用不少于两项的具体史实)
2020-03-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六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下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2020-01-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册-高中历史图册纲要上册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字)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