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诸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农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比以前容易和快速了许多。但事实是在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一方面,当时一些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因为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心理态势,对其他文明的内容有一种拒斥,即文明的接受者不愿意接受某种文明的内容,哪怕它是先进的、有效的。另一方面,当时西方文明国家并不愿意把他们的先进文明传播给其他农业文明国家,或者其目的并不是传播先进的文明成果,而意在进行侵略,只不过以传播文明为幌子而已。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交流”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020-06-02更新 | 392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可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往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并分析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倡导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意义。
4 .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下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2020-01-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册-高中历史图册纲要上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制度从内部而言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在古代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纳贡是古代中国人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形式。中国周边属都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包括纳税、进贡方物等等。对此类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朝贡国向明朝称臣采用明朝年号年历等;明朝政府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有些朝贡国在王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逆现象以及不守华夏礼节等问题,明朝政府多以发布谕令并遣使责问,同时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

——据陶继波《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等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印西西里行省)的管理,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从而开启了赤裸裸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公元前227年,罗马国家的首批行省总督上任,标志着罗马行省管理体制正式建立,到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时,地中海世界的施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罗马行省。后来随着罗马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省居民取得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公民权,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

——摘编自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征,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和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时间活动结局
1928年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执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执行
1942年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未果
1943年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执行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从法理上结束了列强在华特权
C.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积极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
C.文成公主进藏
D.昭君出塞
2019-01-27更新 | 590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天河英才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乾隆时期,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甲午战后,清政府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如1896年加入《航海避碰章程》,1904年加入《红十字公约》。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A.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