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水。

材料   本书改变传统中国历史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中外交流等方西均做了细致的描述。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

——摘编自【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选取书中某一部分,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不平等条约的态度∶"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详查,一览即了。"因为这些条约就清政府看来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总理衙门分发给满清官员三百本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译著的《万国公约》,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约》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们表示,领事裁判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国际法里都找不到依据,它的存在仅仅是条约本身产生的结果。"他们认为现行税则对中国非常不公平,明显有违国际社会的通例。因此他们主张修改约章。

——摘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大事记

192413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公布,明确提出取消—切不平等条约
19241110孙中山在工团欢送会的演讲中,再次提出:“联合全国一致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530中共组织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在宣言中指出,“这次惨剧(五卅惨案)也是不平等条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9261毛泽东在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宣传报告》一文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对宣传口号所取得的成就,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口头和书面宣传下,这些革命口号变得深入人心”

——摘自王栋【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国人反对不平等条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国人反对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 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2)通过材料二,指出英国在华享有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4)综上,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司法主权的主要因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邦交体制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在处理与他国关系时,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国、他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史书上,常用“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义为君臣,情为父子”形容这种邦交体制。到明清时,藩属国要按时携带特定贡物,按照指定路线到中国京城,住在指定官邸,按照指定礼仪,将贡品向中国皇帝呈送。中国皇帝要对朝贡国“还赐”;属国新统治者即位,要由中国皇帝册封。

材料二   1793年,英国派马夏尔尼为特使来华,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开辟商品市场,最终无果。从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用手枪抵在咽喉上逼勒而成的”,标志着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产生,致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衰落。随着中外交往增多、西方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准则传入,清朝官员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到光绪年间,他们更明确认识到,“其实彼所施于我者,我固可还施之于彼”,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朝“邦交体制”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875年,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D.利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这表明清政府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转变B.试图摆脱西方列强控制
C.强化对海外侨民的管理D.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清王初这样做旨在
A.昭示改权的合法地位B.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
C.减轻双方的财政负担D.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
8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衙门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又怕外国人抗议,将大门草草改成官衙式样,且所有官员全部是兼职。这表明清政府
A.对外屈辱妥协B.政治变革艰难
C.固守华夷之辨D.外交人才匮乏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10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